旅途中最郁闷的事情之一,莫过于长途跋涉到目的地,却与期待的事物失之交臂。我的索尔兹伯里之行,就是这样。
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的小城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人口不足4万,是一座典型中世纪风貌的城市。群山环抱的城市别看不大,却汇聚了5条河流,中世纪的教堂和木筋房子错落有致,餐厅、商铺、酒吧散落于滨河休闲区,似乎是经过了精心设计,轻柔平和且不张扬。
很多人来索尔兹伯里,都是为了距此仅有15分钟车程的巨石阵,却忽视了这座小城。其实,索尔兹伯里拥有最典型的英国乡村小镇风情,曾多次被媒体评选为“英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这里不仅有英国最高尖塔的教堂、仍然在运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时钟,还有被视为改变世界的发展方向,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开端的《大宪章》原本。
索尔兹伯里的位置
《大宪章》是什么呢?
时光倒回到800年前的英国,还记得我在伦敦议会大厦里提到的英国历史上最卑鄙的国王约翰一世(John I)吗?他的哥哥就是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约翰陷害兄长未遂,狮心王深明大义,不仅不追责还指定他为继承人。其实,他即位时,英国就已经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烂摊子,金雀花王朝的国力大不如前,常年的内外杀伐和用于军费的沉重赋税已经让英格兰的贵族与平民叫苦不迭,更要命的是约翰碰上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法国国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其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太阳王”路易十四,表面上和约翰和和气气,却一直憋着“找茬”。1202年,约翰毁了和法国贵族吕济昂家族的婚约,腓力二世抓住了把柄,以“封臣拒绝履行义务”为由,收回了约翰在法兰西的全部封地,英法两国就开战了。约翰的本事虽然没有脾气大,外战外行却内战内行,酒后杀害了自己的侄子,理查一世的儿子亚瑟,沉尸塞恩河,一下激怒了贵族,纷纷投靠法军。腓力二世趁机攻占了包括诺曼底在内的大片土地,英国几乎失去了在欧洲的所有领土,约翰也因此得了个“失地王”的称号。
议会大厦里的约翰雕像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约翰不甘心失败,开始横征暴敛意图反攻,更倒霉的是他遇上了个“铁腕”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极其反对国王对主教任命的干涉,为的是维护教权的至高无上。英诺森三世提名新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可约翰不仅挪用了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收入做军费,还把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都赶出了英国,这还了得了?教皇直接给约翰“开除教籍”的绝罚。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开除教籍就等于“死后下地狱”,主教们认为国王疯了,纷纷外逃,长达5年的时间里英国听不到教堂的钟声。1212年一些贵族密谋起义,腓力二世也准备跨海直捣英国老巢,约翰内外交困才不得不向教皇低头,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归还了教会的财产。
可好景不长,1214年约翰执意再次进攻法国,意图收复失地,意料之中的溃败。约翰更加疯狂地横征暴敛,激起了贵族们的反抗,次年5月贵族们进军伦敦。1215年6月15日,走投无路的约翰在写满条款的羊皮纸下面系着的蜡块上盖印,签署了《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arter, 英文Great Charter)》。
总能看到网络上流传着签署时的绘画,其实这张图是错的,那个时候君王签署文件是盖印,而不是签字。
这一场面被绘制在伦敦议会大厅圣斯蒂芬大厅(St Stephen’s Hall)的墙壁上,从此开启了英国通往君主立宪制的大门。
《大宪章》共有63条,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没有议会的许可,不得征税;没有法律的允许,不得抓人;如果国王破坏宪章,贵族执行委员会可以发动战争来反对国王等。从而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凡是国王需要征税、立法等,都需要召开议会,征求大多数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进行;国王受到约束,封建领主也受到王权的控制。1776年,美国也根据《大宪章》制定了宪政制度,发表了《独立宣言》。
别看《大宪章》在世界历史进程上闪耀着光辉,约翰可是最不得人心的国王。虽然“约翰”这个名字在当时最流行,约翰也子孙满堂,但他的后代都嫌弃这个名字,就像“人从宋后羞名桧”一样,英国历史上也只有他一个人叫“约翰”。
签署的四份《大宪章》其中之一的原件,就保留在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内。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从温彻斯特驾车到索尔兹伯里,大约1小时车程,抵达时已经是下午,找到了预订的民宿,和女主人寒暄了几句,就赶紧往老城中心的方向走去。
公元1220年,主教查德·勒波尔(Bishop Richard Poore)和极具才气的建筑师伊莱亚斯(Elias de Derham)决定修建索尔兹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主塔和西主厅(West Front)仅用了38年就建成,回廊(Cloister)和牧师会礼堂(Chapter House)则是主体完工后再建的。它既是一座住宿教堂也是朝圣之地,优雅地耸立于大片草坪之上,占地80英亩,历时几代人建成,融合了英国众多教堂的建筑风格,主体仍为哥特式。
教堂标志性的八角形尖顶建于公元1310-1330年,高达123米,在欧洲中世纪的教堂里,仅次于法国斯特拉斯堡142米高的教堂尖塔。
教堂外部的飞扶壁和精美的石像雕塑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
虽然地位很重要,但教堂并不强制收门票,虽然门口有个“建议捐赠”的小牌子。像我这样脸皮厚的游客也可以不捐,没人拦。
进入教堂,依然是常见的哥特式风格,两排高大的立柱分列两旁。西窗上绘制着英格兰王朝的盾徽。
依照导览图,游览从西面开始。左手北侧有一个施工过程中的教堂模型。
模型不远处有一座黑乎乎的机器,一开始还以为是施工用的工具,看了介绍才知道它竟然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然在运行的机械钟!这座钟制作于1386年,没有表针,仅设计为显示小时。右边是一组运转轮系,左边是一个齿轮用来报时,通过重物驱动,每天需要上弦一次。1956年时钟被安置在这里。在1386-1884年和1956-2013年间,指针已经走了44亿次。
不过,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它是怎么运行的。
教堂中央的洗礼池是一盆不停流动的圣水,于2008年由William Pye为教堂的750周年庆典而设计。它绝对是我见过最美最梦幻的洗礼池了
沿正厅往东走,右手边有一座陵墓,他是约翰国王同父异母的兄弟William Longespee,在《大宪章》谈判期间担任国王顾问。1226年就已经长眠于此,也是第一个埋葬在这座教堂的人。
站在教堂十字翼的中心向上看,是尖塔的交叉口。隐约可以看出沉重的塔楼已经将支柱压的有些变形。
往东看可是傻了眼,脚手架一直通向穹顶,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英国最古老的唱诗班席位、神坛都不允许入内,后面的晨祷小教堂、三一小教堂、奥德里教堂、法衣室、索尔兹伯里的第一位主教圣奥斯蒙德的陵墓,还有东头的“良心之囚”玻璃窗全被挡了个严实。我说怎么进来时候没主动找我要捐款呢!
不过也好,就当是节约时间了。
南耳堂里面有三座小教堂,分别是“天使长圣米迦勒礼拜堂(The chapel of Saint Michael the Archangel)”,作为家庭祈祷之用;“苏格兰圣玛格丽特教堂(The Chapel of Saint Margaret of Scotland”是一般性的祷告堂;“圣劳伦斯小教堂(The chapel of Saint Lawrence)”为军队与和平祈祷。
继续向前走是教堂回廊的入口,这是英国教堂里最大的回廊。
似乎是刚刚下过一阵雨,回廊上空还挂着一道彩虹。
沿着回廊左转再左转就是保存有《大宪章》的修道士礼拜堂(Chapter House)。然而,我逛的忘记了时间,走到礼拜堂正好下午5点,教堂关门大吉了!只能隔着玻璃远远地看一眼那个放着《大宪章》的帐篷。
在这个遮光帐篷里,保存最完好的一份《大宪章》装裱好存放在防弹玻璃的展柜中。
我在大教堂出口处的礼品店里看到了《大宪章》的复制品。它的原件是写在一张羊皮上的,因为羊皮很贵,所以字也写的非常小。这份文件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共有4份原本,两份在大英图书馆,一份在林肯大教堂。索尔兹伯里这份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份。
其实,《大宪章》发布后,国王和贵族都并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宪章还被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除,导致了第一次男爵战争。约翰去世后,他的小儿子亨利三世的摄政政府在1216年重新发布了该文件,才正式开启了英国君主立宪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宪章》中的许多条款也都被更改或废除,但其中3个条款仍然有效:保证英国教会的自由、确认伦敦金融城和其他城镇的特权、所有人都必须经过合法的审判才能被监禁。
2010年的电影《罗宾汉》中,就有演绎了《大宪章》缔结、毁约、再缔结的戏剧过程,雄伟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也成为多部电影的取景地,包括我们熟悉的《哈利波特》系列等。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Tips:
1、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周日 12:00-16:00
2、门票:自愿捐赠,登塔参观成人8.50镑
3、大宪章开放时间:4月1日-10月31日:周一-六:9:30-17:00,周日:12:00-16:00。11月1日-3月31日:周一-六:9:30-16:30(11月1日-3月31日),周日:12:00-15:45。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