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英国真正的中心,纪念开启“日不落帝国”的一场战役

2019-11-29   沙漠玫瑰Rose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有“公路零起点”,通常设在城市的中心,或是追溯城建的发源地。它是城市中重要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城市的地理坐标,也是体现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符号。

作为英国行政中心集中的白厅街,不足1公里长,连接起议会广场和特拉法加广场。走到尽头是一个小小的交通环岛,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中央还有一座雕像。这个小环岛有个名字叫“查令十字街口(Charing Cross)”,就是传说中的查令十字的中心点,也是英国官方指定的伦敦市的正中心,英国的公路和铁路里程都从这里开始计算。

“查令十字”的准确位置是河岸街、白厅街和科克斯勃街(Cockspur Street)三条道路的交汇处,特拉法加广场正南。13世纪末,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任妻子埃莉诺王后(Eleanor of Castile,1241-1290),从王后去世的林肯市(Lincoln,位于英格兰东部)到伦敦,一共修了12座纪念碑,上面的十字架被称为“埃莉诺十字(Eleanor cross)”,伦敦的纪念碑就在这个环岛中央。当时这里属于伦敦城西的查令村,就被称为“查令十字”。“查令(Charing)”这个词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的“ċerring”,意为“弯曲”,因为不远处的泰晤士河正好拐了一个90度的弯。


1647年英国内战,国会下令拆除纪念碑。王室复辟后的1675年,一座查理一世骑马铜像被放置在了原来埃莉诺十字的位置上直到今天。

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可是鼎鼎大名,他在位期间两次与国会冲突引发内战,最后被捕并被克伦威尔推上了断头台,他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被处死的君王。这尊骑马像由法国雕塑家休伯特·勒·苏尔(Hubert·Le·Sueur,1580-1658)于1633年创作,国王被砍头了,国会一方也下令将雕塑砸烂,却被执行的铁匠偷偷藏了起来。查理二世复辟后将其买下并立在了这里。

把被砍头老爸的雕塑立在伦敦的中心点,查理二世的举动多多少少有点“挑衅”的意思。

既然提到了“埃莉诺十字”就多说几句,埃莉诺史称“阿基坦的埃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是欧洲中世纪的传奇人物,12世纪的阿基坦女公爵。她先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后主动离婚,又嫁给了金雀花王朝的首任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埃莉诺本来就拥有半个法兰西的领地,夫妻二人联手组建了一个从不列颠横跨到比利牛斯山脉的“安茹帝国”。她的后代里出了3位英国国王,其中就有“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和签署《大宪章》的约翰一世(就是我在议会大厦那段提到的最臭名昭著的皇帝)。埃莉诺于1204年4月寿终正寝,终年83岁,留下大片领土和巨额财富。

埃莉诺十字并不是常见的基督教里的那种十字架,造型像是一座宝塔,呈八角形,从下至上逐渐内收,塔身共有4层,遍布精美雕刻。第三层的壁龛里有王后的立像,顶端是花式十字架。


查令十字街口北面就是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建于1840-1844年,原本是皇家马厩所在地,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1830)把马厩迁到白金汉宫附近后,又请改建白金汉宫的建筑家约翰·纳西(John Nash,1752-1835)将这里设计为城市广场。但他们俩都没看到广场竣工,而是由设计议会大厦的建筑师查尔斯·巴里设计建成,取名特拉法加广场,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


这里是伦敦人最喜欢的欢度圣诞、迎接新年的聚会场所,平日里也不乏艺术家、画家、乐队等。广场北侧就是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和文艺的伦敦西区,南边是查令十字和白厅街,西南是通往白金汉宫前林荫道的海军部拱门。


广场最显著位置的就是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的领导者——纳尔逊将军。这尊纪念柱由威廉·莱尔顿(William Railton,1800-1877)设计,于1843年竖立于此,连同科林斯式立柱和基座,高度达到51.6米。顶部独臂将军头戴船型三角帽,身穿燕尾军装,左手握剑,站在一团船缆前凝视远方。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是英国风帆战列舰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及军事家,与威灵顿齐名的抗击拿破仑的英雄。曾在1794年攻击法国科西嘉岛的一次登陆作战中被弹片击中了右眼导致失明,又在1797年的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战役中失去了右臂。发生于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Battle of Trafalgar)是风帆战舰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不仅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因为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拿破仑联合西班牙舰队进攻英国,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纳尔逊上将率领英国舰队以少胜多,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和18艘战舰当场被俘。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然而纳尔逊在战争中被法军枪手击中,受重伤牺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上帝和我的祖国同在”。这场海战开启了之后一百多年英国海上霸主的历史,纳尔逊也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纳尔逊纪念柱基座四周嵌有四幅青铜浮雕,反映的是纳尔逊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 1797年圣文森特角战役、1798年尼罗河战役和1801年的哥本哈根战役,以及纳尔逊在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尾声遭冷枪壮烈牺牲的不幸场景。




基座四周有四只威风凛凛的铜狮,是1867年由以动物绘画和雕塑著称的艺术家埃德温·兰西尔(Edwin Landseer,1802-1873)制作完成。铜狮和基座上的浮雕都是用特拉法加海战中缴获的兵器铸成的。这听起来有点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钟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据说二战时连希特勒都看中了这四只铜狮的象征意义,在他制定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中,还提到了要在胜利后将这四只铜狮运往柏林。

纳尔逊纪念柱北边是两个建于1841年的喷泉,喷泉中间的雕塑在上世纪30年代末竖立,以纪念英国两位接触的皇家海军将领约翰·杰利科(John·Jellicoe,1859-1935)和戴维·贝蒂(David·Beatty,1871-1936)。

广场四角各有一座雕塑,东北角是弗朗西斯·莱特·钱特里(Francis Leggatt Chantrey,1781-1841)设计的英王乔治四世骑马像。

东南角是由雕塑家威廉·贝恩(William Behnes,1795-1864)设计制作的英国殖民印度时的将军亨利·哈维(Henry Havelock,1795-1857)

西南角是由英国肖像艺术家乔治·甘蒙·亚当斯(George Gammon Adams,1821-1898)设计的19世纪的英军殖民印度的总司令查尔斯·约翰·纳皮尔(Charles James Napier,1782-1853)

西北角一直由各种现代艺术雕塑代替,不定期替换。

Tips:英国国家美术馆门票免费,开放时间:10:00-18:00(周五延长至21:00);12月24日-26日、1月1日关闭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