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不然育儿路上,你来会越来越烦恼。
小俊念二年级,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典型的机灵鬼,很讨人喜欢,但有个缺点,很令父母头疼:不爱做作业,而且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课外小作业,比如小手工活、画画等,每次都要拖到很晚,然后开始急得耍脾气。然后妈妈被逼的没办法,就只好帮他完成。
我记得以前小俊可爱学习了,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于是问他妈妈:小俊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妈妈想了想说,大概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而当天又有亲戚的小朋友来做客,于是玩到很晚才开始做作业。小俊平常都是9点睡觉,可那天一直到10点还没做完,于是开始烦躁、生气,效率更低了。妈妈越看越急,于是就帮小俊快速完成了作业。小俊终于开心的上床睡觉了。
可从那以后,小俊经常找各种借口不做作业,很多次都是妈妈帮忙做完的,渐渐的,小俊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低。妈妈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不该这样做,可每次面对小俊乞求的目光和泪水,妈妈的心又软了,又快速的帮小俊完成了作业······
刚学习速心算的梅梅,每次放学回家,对着家庭作业总要愣半天,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天,她看到妈妈有空,于是就去找妈妈求助。可妈妈放下手中的书,告诉她:“你先好好看下笔记,然后回忆下老师今天在课堂上讲得内容,然后再好好研究研究今天的作业,如果还是不会呢,再来找妈妈。”
梅梅听了妈妈的恶化,回到自己的卧室,翻出笔记,然后又认真回忆了下今天老师在课上讲得内容,终于她捋清楚了,原来速心算这么简单啊,她理清楚了其间的规律。
从此以后,梅梅都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遇到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她都会这么对自己说:“别着急,让我好好研究研究。”
只要是自己能解决的,她从来都是自己解决;只有在反复思考很多次后,尝试了很多次,确定自己不会了只有,才会向爸爸妈妈求助。
同样面对孩子的“第一次”,两个妈妈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
小俊的妈妈,看似是关心孩子的睡眠健康和精神状态,实则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梅梅妈妈,看似“无所作为”的狠心,却成就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未来的成就,肯定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为什么“第一次”仅仅“一次”,影响如此之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原先指的是:你给他人留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以后你俩的关系。
而育儿专家们,经过长期的跟踪调研发现,“首因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明显:
所以家长一定要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第一次”,有些时候,是令你开心的,有些时候是令你生气的,也有些时候是令你骄傲的。而家长们如何处理“第一次”,很可能决定了孩子是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开端,所以,这里给家长们2个建议:
现在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和身体机能的发育,在1-6岁时发育最快速的,占据了整个人生的65%。也就是说,从7岁开始后的整个人生,你的进步,还不如1-6岁的阶段。
是不是很震惊,可这就是事实。为什么会如此?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和身体机能的发育,非常依赖“积极正向”的反馈。即,别人给你的关注越多,肯定越多,你的表现就会越好。想想看,你是否一直是如此?
而在对于孩子来说,学走路和学说话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举个列子:相当于我们从0,要新学会一个球类运动或者语言,到高手的级别,难度可想而知。而孩子为什么进步那么大,能在短短的几天半个月就学会了走路,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学会了说话?
因为家长的高度关注和赏识!记得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你的那个表情吗?记得你为了让孩子学会走路,说了多少鼓励和肯定的话吗?记得你为了教会孩子学说话,跟他反反复复说了多少句重复的话,当孩子终于会开口说话,你又是如何倾尽你的知识库,去表扬他的吗?
正是这些正向的积极反馈,成就了孩子高效、快速、不可思议的大进步。而当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很懒惰“第一次”,不再过多的关注和赏识孩子的优点,而更多的是挑刺和抱怨。比如:
当孩子第一次学算术,面对孩子的求助,家长没有耐心的引导,而是抱怨:你是猪吗,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当孩子第一次写作文,面对稚嫩的文字,家长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嘲笑:你怎么写的这么幼稚!
当孩子第一次画画,面对孩子寻求表扬的表情,家长没有给予欣赏,而是指正:你这个太阳画得不够圆······
这不仅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更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所以,放下你的情绪和成见,毫不吝啬的去赏识你孩子的“第一次”吧。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都想去经历一下,所以难免会犯错误。而面对很多“第一次”错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标准去考核孩子,于是不是吼,就是骂,甚至还体罚,孩子无所适从,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主动性。例如:
这样处理孩子的“第一次”错误,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而且会埋下青春期叛逆的种子。
正确的做法是:宽容。换位思考下,孩子什么都不懂,第一次看到水和火,能不好奇吗?一次成绩没考好,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不代表一辈子;孩子想帮你做家务,是为了证明他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帮助到爸爸妈妈,而因为能力的不足搞砸了,这不是他的本意,怎么能因此责骂和否定他呢······
所以,请宽容的对待孩子的“第一次”犯错。不吼骂,要耐心引导;不指责,要耐心指正。当然,家长也难免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请把这些放在第二次、第三次,因为“第一次”,真的很重要。
因为“首因效应”告诉我们: 处理对了孩子的“第一次”,你以后会很轻松,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而处理错了孩子的“第一次”,你以后可能要花10倍、20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帮助孩子拨乱反正。
你还记得,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求助做作业”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吗?
投资自己,成就孩子!想更系统的学习“如何让孩子做作业更省心”,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