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曾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殖。”
国家从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这片大地养育了你,肩上自然也落着身为国家一分子的担当和责任,爱这个国家是应尽的义务,并为这个国家付出,趋向于更美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每一分子所向往的。
凯洛夫也说过:“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热爱这片土地,这片曾历经战火纷飞却始终饱含着热血的土地。是身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铭记的。
生于黑道中的白衣少年
杜月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赫赫有名的黑道大佬,而这位大佬却始终坚持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踏入黑道,杜维善是杜月笙最小的幺儿,1949年,全国解放之时,杜月笙携着妻儿一起迁到了香港生活。
但是常年的黑道生活,让这位大佬已经有了力不从心,来到台湾两年后,便患上了哮喘病等最终因病逝世,在临终之时,他告诉杜维善:一是永远不要踏入黑道,二是永远不用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并且让大女儿取了一大包,里面装的都是借据,借款人大多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的核心人物,借据总价值超过一亿美元。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全部一张张的撕碎了,他说道:“我杜月笙这辈子只雪中送炭,不做雪上添霜的事,更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四处要账。”
在杜月笙临终时所有的财产一共只有11万元,于是把这11万元分配给了四房太太和子女。导致最后杜月笙去世时,甚至没有可以安葬的地方,不得已,只能求助于宋美龄。于是在宋美龄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台湾并安葬了杜月笙。
生活的艰难让杜维善的母亲深知,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于是坚持让孩子苦读,杜维善看着母亲为了生活,不得已变卖首饰,甚至借钱度日,为了和一些“上流人士”打交道,还要变卖首饰去买一些假的充门面。
苦读只为走上正道
父亲的去世让杜维善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生活都难以维持的穷孩子,但是即使生活过的艰难,但是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和临终遗言,从不踏足黑道一步,永远不忘记身为中国人的身份。
于是他听从了母亲的做法,一直努力读书,后来考入了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学习地质学,为了节省费用,杜维善一直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状态读完了大学。
毕业后的杜维善在澳大利亚的一家石油公司做了地质工程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在台湾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于是他毅然辞职,做起了牛羊肉贩卖商,赚了钱之后,他又在澳大利亚买了一个银矿,之后又做起了石油生意,他很快就变得富有并成为了一名亿万富翁。
杜维善自己凭借着机遇和眼光,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亿万富翁,他始终没有踏入黑道一步,终是出人头地。
永远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杜维善的大学学习的是地质学,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和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古代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他对于古代藏品格外的感兴趣,特别是对于古币格外的看重。
1991年,杜维善回国探亲,在上海博物馆参观时,馆长带他看镇馆之宝:是一枚明显有些残缺的金币,说:“这是国家一级文物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听说杜先生也喜欢收藏,你见过吗?”
杜维善笑了说道:“就这枚金币也算镇馆之宝?不瞒你说,我有很多,改天我送你们两三百枚。”当时的馆长听到这话,暗笑,心里在想着:这位杜公子真能说笑,还两三百枚?真能吹牛。
古波斯萨珊王朝是一千多年前存在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王国,相当于是我国的初唐,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金币数量也很少,所以价值也格外的高,在收藏界里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贵的金银币”。
杜维善回到家里后,一直惦记着捐献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品,七次向上海博物馆捐出古钱币累积达到2千多枚,除了他所说的古波斯萨珊金银币还有很多秦代的半两钱,五铢钱,金银块,甚至还有一枚古波斯安息帝国时期弗拉特斯五世与穆萨女皇钱币,更是价值连城。这些收藏品总价值甚至超过了20亿元。
当时的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在收到这些古钱币时,激动的对杜维善表示了感谢。杜维善说:“我在海外搞收藏比较早,实不相瞒,各种珍稀古币多着呢,我需要慢慢整理,然后全部捐给祖国,因为这些文物只有回到祖国,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正如杜维善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一样,不管自己走到那里,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爱国是毕生的学问
杜维善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说道:“不会忘记父亲的交代,自己的承诺也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国献出一切我也愿意。“一句承诺,杜维善用了毕生的收藏品来证明。
总理说:“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滔海英雄。”他一生为了祖国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
何厚铧也说:“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神圣天职。”是的,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必修课。爱国不需要多么大的牺牲和作为,只要我们无愧于心,对于国家始终忠诚如一就够了。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