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山大江造重庆。
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江大河,奔涌而至,与大山碰撞,塑造出重庆山水交融的独特格局。
在重庆主城区,长江、嘉陵江这“两江”,与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这“四山”,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城与人,共处山水中。
事实上,主城区的“两江四岸”,不仅是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重庆历史文化、城市变迁的厚重底蕴,铸造了重庆的城市气质。
大山大江造重庆
两江哺育重庆人坚强果敢的性格
对于“大山大江造重庆”,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海鹏认为,这个说法在地理学意义上是成立的。
“从地理格局来看,‘四山’是主城区的脊梁,而长江、嘉陵江切开‘四山’,形成了温塘峡、观音峡、铜锣峡、明月峡等峡谷。主城的大部分区域都坐落在山与江之间相对平缓的地区中。”张海鹏介绍,纵览重庆主城区,山水在此交汇,城市中山、峡、江、河并存,温泉、岩溶等景观极为丰富。重庆独特的景观、多样的地形,的确由大山大江共同造就。
这一格局,全球仅有。
独特的格局,也造就了独特的风景。古巴渝十二景中,字水宵灯、龙门浩月、海棠烟雨等,均位于“两江四岸”范围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字水宵灯一景。因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在朝天门,水势曲折,如古篆书的“巴”字,故名“字水”;又因岸上房屋层层叠叠,入夜灯火通明,倒映水中,而称为“宵灯”。
这处景致,被清代巴县(今重庆主城)知县王尔鉴誉为“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更是在一幅名为《夜重庆》的画作中,细致描绘了重庆山与江之间交相辉映的万家灯火。
对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治理提升“两江四岸”,能够展现重庆主城区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更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体实践。
而在地理学之外,两江也哺育了重庆人坚强果敢的性格。
此话怎讲?张海鹏解释,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大山大水不适合农耕,并阻断交通,形成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而导致“蜀道难”现象。
但这并没有难倒重庆人。千百年来,重庆人上坡下坎、乘风破浪,山上挑担,水中拉纤,从山水中开辟一条条通道,勇敢地与自然环境搏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中,就有大量与江水搏斗的内容。
川江号子,是包括长江、嘉陵江在内的川江流域中,船工拉纤时一起歌唱的民间歌唱形式。它的歌词,就是船工对抗天险的情景写照。
“拉起纤藤,哟!吙!嘿!闯风雨哟,嗨嗨!哪怕路险,哟!吙!嘿!浪也陡哦,嗨嗨!”
类似内容,川江号子传承人曹光裕不假思索就能唱出。他说,川江号子伴随长江、嘉陵江水运而生,有上千年历史,是重庆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江大河让重庆人更加坚强、勇敢,这种文化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曹光裕介绍,多年来,川江号子歌声远传至德国、意大利等国,并在第八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中摘得金奖,让更多人了解了两江塑造出的重庆性格。
万家灯火一江明
城市沿“两江四岸”发展兴旺
如果说,两江哺育了重庆人的精神气质,那么“两江四岸”则为主城区的城市拓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重庆城市格局中‘两江四岸’的成形,可追溯到清末。”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舒莺介绍,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秦汉时期,现在的渝中、江北等地区就被古人开发。到重庆开埠通商时,“两江四岸”已很有规模。
为啥先开发渝中、江北等地区?舒莺说,这要从重庆的筑城历史说起。
重庆沿江筑城的历史,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晋代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中,“仪城江州”(即秦代张仪修筑了江州城)。学界大多认为,江州城就位于今天的渝中半岛上。
“所谓的‘金城汤池’,在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有自然体现。”舒莺说,依山筑城,难以攀登,易守难攻;城外两江汇合,形成天然屏障,在没有大型桥梁的古代,难以跨越。张仪筑城,正是看中了重庆的天险优势。
但是,嘉陵江南岸一带峭壁耸立,难以开发。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下,张仪选择沿地势相对平缓的长江北岸,在南纪门到朝天门一带建筑最初的城市。
这一选择,在历史上得到不断延续。三国时期,蜀国中书令李严在张仪筑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史称“李严大城”。
学界通常认为,“李严大城”北线包括今天的大梁子、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南线则从南纪门沿江到朝天门一线。
舒莺介绍,这一举措造就了重庆“下半城”的繁荣发展。朝天门、东水门、千厮门形成的临近码头的三角区域,成为下半城最繁华的地区。
南宋时期,重庆知府彭大雅继续修筑重庆城,将“李严大城”的范围扩大到临江门、通远门一带。并且在临江门附近修建了文庙,城市北缘已经抵达嘉陵江南岸附近。
与此同时,江北也因为长江、嘉陵江交汇的良好位置和自然形成的码头条件,靠着航运交通而繁华起来。
明洪武年间,重庆卫都指挥使戴鼎继续扩大城市规模,在现在的渝中半岛上修筑了“九开八闭”的城门,城区东南端紧临长江,北部城墙紧临嘉陵江。
清代,重庆城持续繁荣,外地、外国商人云集于此。江北与渝中之间,古渡码头有十多处,一大批商行、洋行等满布于渝中的下半城。史料记载,当时本就不大的重庆城区,被挤得“城内无空隙之地基”。
到了晚清,随着开埠通商,现在的南岸等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两江四岸”的格局基本奠定。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下辖18个区。江北、南岸更宽广的区域被划入城区范围,沙坪坝、歌乐山、石桥铺、九龙坡的大部分西郊区域成为市辖区组成部分。城区沿“两江四岸”进一步延伸。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城市发展从无序状态向有规划的合理布局转变。经过70年变迁,重庆主城走向了“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山水自然城市的发展格局。
数读“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一、“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范围:
394公里
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总长约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
109公里
近期治理提升范围:2018—2022年,重点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区域的滨江地带,岸线总长约109公里。包括: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园大桥—大佛寺大桥)17.8公里;嘉陵江南岸(双碑大桥—朝天门)16.3公里;长江北岸(鱼洞长江大桥—朝天门)34.3公里;长江南岸(龙洲湾—寸滩大桥)40.6公里。
285公里
远期治理提升范围:除近期治理提升范围以外的其他岸线,长约285公里,根据城市开发进程抓好规划建设管控。
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目标:
干5年、看10年、谋划30年
按照“干5年、看10年、谋划30年”的总体思路,把主城区“两江四岸”建设成为与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使其成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实现城市品质1年有变化、2年出亮点、3年见成效、4年出形象、5年大变样。
1年有变化:
2018年年底,完成109公里岸线乱搭乱建、乱倒乱堆、乱填乱挖、乱耕乱种等“八乱”治理;基本完成餐饮船舶等停泊船舶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码头搬迁置换工作;开展“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整体方案征集工作;江北区、南岸区开工第一批岸线治理提升工程。
2年出亮点:
2019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范围109公里岸线重要节点工程全面开工,其中长滨路朝天门九码头至储奇门段、九龙外滩消落区试验段,江北嘴江滩公园等重要节点初具形象。
3年见成效:
2020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范围109公里岸线全面开工,朝天门片区、鹅公岩江滩湿地公园、珊瑚坝湿地公园等重要节点全部完工,“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4年出形象:
2021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范围109公里岸线基本完工,形成一批标识性的步道系统、公共空间、观景平台,全面改善亲水、观景体验,城市主轴线的文化、艺术、景观、旅游功能显著提升。
5年大变样:
2022年年底,近期治理提升范围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滨江地带实现生态、景观、功能、人文等方面全面提升,公众体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远期目标:“两江四岸”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达到“国际一流滨江带”品质水准,成为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