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济南到江苏徐州一带有句老话说把子肉:“大米捞饭,把子肉做浇头,吃饱喝足无忧愁。”
把子肉配饭
作为一座深受孔孟文化浸淫的古城,徐州人的生活方式自然受到老夫子的影响。古人公祭时,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分给参祭众人,由于这种长方肉块分割时必须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参祭的人把这些肉拿回家用酱炖着吃。这也就应了孔子“肉切方正、无酱不食”的古训。
把子肉
随着隋唐运河及宋元明清汴水、黄河、运河遭运的繁荣,徐州也获得了“五省通衢、大河前横”的美誉。城市繁荣,餐饮业必然生机勃勃。把子肉也出现了脍炙(把切细的鱼、肉放在火上烤)、笼蒸、过油的方法,把子肉会被燎成或炸成黄黑色虎皮状,并且在锅里加上素鸡、四喜丸子、海带把、黄花菜和十几味香料一起炖煮,成为一种时尚快餐。漕运纤夫和寻常百姓可根据经济情况,任意选用把子肉锅内的某种或更多的菜点。
到了现代,锅中又加上炖猪蹄、干豆角、虎皮鸡蛋、小青菜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且荤素搭配,吃起来油而不腻,方便快捷,价格又不贵,成为出租车司机的最爱。
炖把子肉
徐州人一向喜面食,唯有吃把子肉时吃这种捞饭,将大米煮成半熟后捞出,去掉米汁,再洗净放进蒸笼,蒸熟后的米饭不粘不软,略为干硬,非常爽口,撤下来的米汁还可作为免费的送口汤。
按照国人的习惯,一些地方名吃通常和历史名人有关联,把子肉也不例外。相传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关、张三人彼此惺惺相惜,桃园结义。张飞本是一个屠夫,设宴招待两位兄长,他把猪肉、萱花(黄花菜)、豆腐放在一个锅里炖煮。当时刘备关羽二人的生活也很艰难,自然是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后来三人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成了社会名流。普通人喜欢追星和制造人物崇拜,把子肉就成了三兄弟的发明专利。
如今,徐州最有名的把子肉名店就在云龙山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必然会有共同的饮食习俗。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念旧的味蕾,一旦喜欢上一次就念念不忘,把子肉尤为如此。
作者:魏兴云;编辑:徐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