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比如:
“爸爸,人家说上辈子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真的吗?”
“我要嫁给像爸爸一样的人。”
“我不娶媳妇,我要跟妈妈一直在一起。”
......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傻话”也只是一笑而过。
儿子爱妈妈,女儿爱爸爸,子女对父母的爱本该是一种“纯粹的亲情”,可被“被人”把孩子的这些傻话堂而皇之的广而告之,为什么总感觉怪怪的?!
【童言无忌vs商家无所顾忌】
新东方在地铁里投放的一则学做好爸妈的广告:“爸爸,长大以后我想嫁给你!” “妈妈,长大以后我想娶你!”
该广告主题是“童言无忌”,该广告于7月初投放在深圳地铁车厢内,已持续约一个月。
一家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机构策划,投放在主打人文关怀的地铁车厢内,这则不恰当的广告语,显得尤为扎眼。
对此,地铁传媒公司做出回应,该广告的初衷是表达童言无忌、孩子天真烂漫的想法,以此来表达孩子对父母的爱。
但是网友并不买账,把孩子的“傻话”无限放大,把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话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打着亲情的幌子,简直太过离谱。
童言是可以无忌,但商家不可以无所顾忌,无底线的资本逐利,必然不会长久。
上述公司将在今天(8月5日)地铁停止运营后,于6日凌晨将前述广告撤下。
【商家的目的何在?】
最开始看到这广告的时候,中教数据库小编真心搞不懂这广告的受众是谁。
小孩子们吗?他们又不知道什么事婚姻、嫁娶和家庭,甚至他们可能还不识字。
这么说广告是给这些大人看的喽,可这就更怪了,把成年人做出来的文案贴到大部分是成年人的环境里,还要硬扯什么“童言无忌”,你自己信么?我是不信的!
小孩子说的话之所以叫童言无忌,指的是孩子说的话没有太多顾虑,想当然说的话,在大多数时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也可以说是错的。
既然知道是不对,为何还要拿到明面上无限大的渲染?
老话说的好,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再亲近的关系也应该局限在伦理之内,假借成人之口硬说童言无忌,商家目的何在?
小编在中教数据库学术平台(可以一键选刊并投稿)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献——《广告语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摘要】广告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双方交流的活动。只是这个交流群体并不是个体与个体的交流,而是广告主 与广告受众群体之间的交流,广告的沟通与交流也会有其语境,语境也会对广告活动创作产生影响。因此,文 章以百雀羚广告为例探讨广告语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
【网友评论】
“小孩子说可以,但是大人这样宣传就不合适了。”
“是标语就要内容正确,童言无忌也不是这么用的。”
“童言无忌只限于孩童之口。”
“小孩子真会这么说,表达的是对爸妈的爱。”
【“童言无忌”广告负面效应】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以上的广告并不是宣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婚嫁,只不过是在用另类的方式表达亲情。
单重终究是为了流量失去了对广告标准的考量;为了轰动的效果,最终成为了众人口中的“笑果”。
如此广告更会让成年人产生异类联想,或会刺激“恋童癖”进行犯罪行为,不能不令人为之担忧。
无论什么广告,都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不能毫无底线、肆意妄为,需要恪守边界。
这则引起反效果的广告文案亦提醒其他广告商,在制作发布商业广告文案时,要做到全面考虑,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等不良表达,不要为了流量而故意炒作噱头。
更不要企图为了吸引“眼球”,放弃了对底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