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偏见对孩子的伤害?了解洋娃娃实验告诉你答案

2019-10-23     不爱看书的花花晨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段美国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1962年黑人钢琴家唐·谢利,要到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做巡演,雇佣擅于交际的白人托尼担当司机,处理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冲突。

旅途中,他们找到一家专门接待黑人的旅馆。唐一身西装,很优雅的坐在茶椅上休息。附近有着相同肤色的同伴在打球,他们邀请唐一起玩,但被他婉拒了。

有名黑人一脸不屑的说:“伙计,你以为自己很高贵吗?另一个黑人说:“算了吧,他怕把那套漂亮的管家制服弄脏而已”!话语间充满了嘲笑和讥讽。唐一脸无奈,落寞的走开了。

唐受到同伴的嘲讽

这两个黑人以为唐只是白人雇佣的管家,即使穿得再好看,又有何用?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不要以为穿着西装,就和白人一样优越,都是黑人,谁也别瞧不起谁。为什么具有相同颜色皮肤的人,如此恶意对待自己的同伴?

细细琢磨,也不难理解。唐是有名的钢琴家,他可以住在著名的卡耐基音乐殿堂,坐在高高的主位,如同一位君主傲视众人;可是眼前的这群人呢?只能像老鼠一样,住在垃圾遍地的黑人旅馆,终日忍受白人的岐视,他们早已习惯了。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翻开历史,1962年的美国社会,正是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上对黑人采取“隔离但平等”的制度,黑人和白人有明确的界限。具体是什么样的界限呢?可以说,从吃饭的餐厅,到公共汽车的座位;从孩子就读的学校到社会职业分工,到处可见这种隔离制度。黑人如要出行,就需要到指定的餐厅、旅馆等专门接待黑人的地方,否则就是违法。

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

因为长期接受不公平对待,很多黑人,包括他们的孩子对此已经麻木。我们想真正的了解背后的原因,就需要追本溯源,不得不提到心理学家肯尼斯·克拉克教授的洋娃娃实验。

一、“洋娃娃”实验揭示偏见的真相

肯尼斯·克拉克是纽约城市大学,第一个成为终身教授的黑人,他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位黑人主席,在心理学界有较高的话语权。

在20世纪30年代,克拉克研究了种族隔离对非裔儿童造成的心理影响,他设计了一个洋娃娃实验,用于探究儿童对种族差异的认知,和他们潜在的种族观念

在实验中他选取了3~7岁的儿童,并给孩子提供了四个洋娃娃。这四个洋娃娃外表完全相同,只是皮肤的颜色有所差异,是从白色到不同深浅的黑色。克拉克要求儿童指出最喜欢,或者是最想要的娃娃是哪一个。为了了解儿童对不同种族的态度,克拉克要求孩子们指出哪一个洋娃娃最好看,哪一个最难看。

美丽的洋娃娃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黑人儿童明显表现出对白色娃娃的偏爱。而对黑色洋娃娃置之一旁,不理不睬。

这些黑人儿童对白色娃娃的偏爱,说明他们已经知道白人,在美国社会的优先地位。孩子们接纳并内化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公平待遇,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就是一种社会偏见,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学会接受这一事实。

通过洋娃娃实验,再加上考察外部环境等,克拉克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三岁的儿童就已经表现出了和同种族成人类似的态度。而且这些态度是由父母、朋友、老师等等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其中父母合理教育占主导因素。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虽然很少有白人家长刻意引导孩子,去憎恨其他种族的群体,但是很多家长的行为,在潜意识过程中已经把这种偏见传递给孩子。

举个例子:有一些白人父母,可能会阻挡自己的孩子与黑人儿童一起玩耍,这就等同于暗示孩子们要惧怕、远离黑人儿童。

电影中唐受够了这种不公平对待,他无法容入白人的圈子,又被同族人排斥,他挥舞着拳头发出怒吼:我不够黑,又不够白,你说我是谁?

二、偏见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们面对父母、老师、同伴等偏见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不及时纠正,积聚在孩子内心的负能量会越来越多,影响身心健康。

1、偏见会让孩子变得消极厌世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处处都有偏见的成长环境,会变得消极厌世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本来是灵珠,奈何命运捉弄,便却变成了魔丸,一生下来便戾气深重。陈塘关的百姓说他是小妖怪,人人避之不及。即使他拼命救下小女孩,也被老百姓偏见的认为,是哪吒要伤害小女孩。哪吒恨恨不已,在他自编的歌谣“生活你全是泪,没死就得活受罪”,透着深深的无奈和心酸。

2、偏见会让孩子变得内向自卑

心理学大师阿弗雷德·阿德勒,虽然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然而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小时候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正因如此,阿德勒经常受到兄弟姐妹的嘲笑和讥讽,这让他非常痛苦,自卑充斥了他整个童年时期。

三、怎样做才能避免偏见带给孩子的伤害呢?

儿童心理学家劳拉·李说过: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会通过亲近和观察,并不只是被告知,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父母怎样做,孩子便会跟着学。

1、父母是榜样,需要以身作则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说过,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他从小教育两个儿子,不要因为出生在富豪家,就以为比别人高一等,瞧不起别人。正相反,他说每个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值得被尊重。

有一次台风来临时,大树被刮断,他立刻命令两个儿子帮助佣人砍树;吃饭时,对送饭的佣人,会说谢谢,而且一连说好几声

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贵为首富,李嘉诚先生却从无半点有钱人的架子,他平等对待周围的人,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2、每个孩子都有优势,鼓励孩子做自己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潜能和优点,而父母就是帮助孩子,把这份能量有效地释放出来的主人。

爱因斯坦三岁时才咿呀学语,而同龄人已经会说好多个词语了。他10岁时才被父母送去上学,因为反应迟钝,经常被老师罚站。有的同学甚至说他是个笨蛋,是班级的耻辱。

如果把这样的孩子放到现在,估计所有的妈妈都会急疯的。可是爱因斯坦的妈妈就经常鼓励她,并称赞他是班里最好的学生。17岁升入高等工业学校就读后,他才慢慢斩露出超高的数学天赋。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纹理的两片叶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有擅长。不必去羡慕别人。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可能给你开了一扇窗。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擅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接触不同群体,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谈到共情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情力。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如此定义共情: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简单的说,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

如果孩子没有同理心,则不会同情和关注别人,更谈不上去帮助别人了。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被爱,才能共情和关怀他人。如果在接受爱的同时,孩子能够给予爱,才能更好的与他人建立连接。分享三个小技巧,我们一起来努力提高孩子的共情力。

父母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都会利用家长的权威,向孩子发号施令,孩子必须言听计从。这种方式就是完全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孩子得不到尊重。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内心对父母充满畏惧的孩子,怎么会敞开心扉呢?只有平等的交流、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大胆自如地和家长表达想法,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勇敢尝试

生活中,父母总是想把最多的、最好的爱给孩子,却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舍得让孩子去尝试去付出。其实只有舍得放手,才能为孩子提供释放爱、表达爱的机会。

晚饭后让孩子帮忙刷刷碗、让孩子自己洗洗袜子、手绢等小件衣物;出门逛街,让孩子帮忙提东西,别自己大包小包一个人扛。先从小事情上磨炼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他们的照顾。这个方法我在女儿身上屡试不爽,而且发现孩子们其实挺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家长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有机会,可以多带孩子去做义工

如果有机会,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附近的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让孩子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同的特殊群体。尽管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或不相同,却依然在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体谅别人,并且能够感同身受,这是孩子迈出的第一步。

爱是一种非常伟大而又奇妙的情感,被爱的感觉固然美好,但是学会去爱别人所带来的感受,其实会更好,也会让孩子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总而言之,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里的明珠,孩子如果受到偏见左右,如同明珠蒙尘。学会合理引导孩子,及时阻止偏见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才能像明珠一样大放光彩,愿每个孩子都能甩掉偏见的包袱,幸福快乐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wHdCm4BMH2_cNUggu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