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感恩父母,艾灸给家人不一样的温暖

2019-10-07     汉道艾灸之家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故而,国家把重阳节定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

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孝”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呢?——最实在的孝心首先在于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关爱。



一、阳气不盛,五脏皆病

重阳的到来,意味着时令真正进入深秋,此后,阳气迅速沉降,气候迅速转凉,极易导致人体机能发生变化。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古人将人体与阳气的关系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天空没有太阳,万物就无法生长;人体没有阳气,就会折寿短命。“卫”即卫兵、保卫,指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负责抵御外邪,保卫人体安全。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原动力,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都靠它来推动。阳气不足,五脏六腑就会衰退,甚至出现病理性损伤,引发疾病。“阳气不盛,五脏皆病”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二、阳虚,老人体弱多病的症结所在

《黄帝内经》指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就是说,人过了四十岁,阳气就会逐渐亏耗,年纪越大,阳气越虚。

阳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基础体温下降,气血运行速度就会变慢,机体的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邪)就不能及时排出,继而瘀积成疾。



老人本身阳气就衰弱,重阳过后,阴增阳消,天气寒冷,体内阳气更是损耗严重,呈直线下降之势。阳气不足则正气不足,免疫力就会下降,就会出现体力不支、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睡眠不良等现象,严重时还会产生新疾、诱发旧疾、加重病情,等到阳气消耗殆尽,生命也就划上了句点。所以,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总是在秋冬去世。

由此可见,阳虚是老人体弱多病的症结所在。故而,重阳过后,老人养生应当以补阳为先。

三、天下扶阳,灼艾第一

宋代太医窦材把自己比作扁鹊再生,还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在这本书中,窦材重点倡导扶阳,并认为:

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也就是说,要想延年益寿,扶阳是不二法门,而艾灸是最佳选择。


不光窦材重视艾灸,“药王”孙思邈也是个艾灸“发烧友”。据唐史记载,孙思邈年幼时体弱多病,到中年时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让身体受益匪浅——90多岁时,他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孙思邈于101岁时无疾而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算得上是高寿。一代药王得以多病之身安享百年之寿,艾灸功不可没!

艾灸补阳,以灸透督脉为要,因为督脉为“阳脉之海”,灸透督脉可以“生一身之阳,断一身之病”。此外,建议加上神阙、气海、关元这3个任脉穴位,以及腿上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穴。

四、阳气:生于脾,根于肾

阳气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父母之精气所化生,这是先天之本;其次,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



简而言之:阳气生于脾,根于肾——脾土肥沃(土沃),肾水充盈(水盈),则正气不绝(气足)。所以,在补阳的同时,老人还应健脾补肾,脾肾好了,阳气就能源源不断,循环无端。

1、健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时珍也说过:“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运转正常,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

老人健脾重在温补脾阳,建议艾灸以下穴位:

中脘穴



中脘——胃经募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可促进胃经经气运行,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关元穴


关元——相当于腹部的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艾灸散发的温阳之气可以通过关元送入小腹,循行全身。


足三里


——胃经合穴(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具有健脾养胃、温中散寒、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等功效。凡是胃肠失调,运化失职,以及无论虚实寒热出现的各种胃肠疾患,均可艾灸足三里,尤其适用于脾阳虚衰以及胃经气血不和所致的胃痛、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病症。

艾灸大师周楣声曾在《灸绳》一书中说道:“足三里穴用于消化系疾病已成为常规”。

2、补肾

肾,乃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诸脏之阳全赖肾阳以温之,诸脏之阴全赖肾阴以濡之”。故而,肾好,才能藏精化气,人才能有生身之本,立命之根。

老人补肾重在温补肾阳,建议艾灸以下穴位:

命门穴


命门——养肾第一穴,命门穴中藏有命门之火,就是人的先天之火,命门之火旺盛了,肾才能得到温养。艾灸此穴,可扶正固本、补肾益精、固气补血,消除后背发凉、手脚发凉、腰酸腿寒等阳虚症状。

肾俞穴


肾俞——肾气灌输之处,可以滋阴壮阳、补肾益元。

太溪穴


太溪——肾经原穴,被誉为“人体第一大补穴” ,与足三里相比,太溪偏重于补先天,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

涌泉穴


涌泉——肾出于涌泉,艾灸涌泉能交通心肾、引火归元、强肾固腰,还能帮助排出肾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在重阳之际,子女们可以趁父母有生之年,趁父母都还健在,尽其孝心,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kUnpW0BMH2_cNUgCb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