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24日,第五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在新加坡开幕,来自亚洲及全球肿瘤诊疗领域专家共聚一堂,交流学术进展。本次会议上公布了
ARCHER 1050研究中亚洲患者亚组分析的疗效和耐受性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得到了显著延长,而延长随访结果显示,在亚洲地区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患者中,与吉非替尼(gefitinib)相比,达可替尼一线治疗的总生存期(OS)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ARCHER 1050是一项随机、国际多中心、III期、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多泽润(VIZIMPRO)(达可替尼(dacomitinib))作为EGFR激活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单药治疗的功效。
此次亚组分析共纳入了346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韩国的亚洲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16年7月29日,延长的总生存期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5月13日。
共有452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按1:1比例进行随机分配,分别服用达可替尼 45 mg(n = 227)或吉非替尼250 mg(n = 225)。随机分组的依据主要是受试者所在区域和EGFR突变状态。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由独立放射影像中心(IRC)盲法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关键的次要评估指标包括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治疗持续时间(DoT)、总生存期(OS)和患者报告的结局(PRO)。
使用达可替尼一线治疗后,与吉非替尼相比,亚洲患者亚组实现了无进展生存期(由独立放射影像中心(IRC)盲法评估)的显著延长(HR = 0.509 [95%CI:0.391-0.662],双侧P值 <0.0001)。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了分组,而每日接受一次达可替尼治疗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5个月(95%CI:12.9-18.4),吉非替尼组为9.3个月(95%CI:9.2-11.0)。
2017年,对ARCHER 1050研究的意向治疗人群分析报告显示,达可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7个月(95%CI:11.1-16.6),而吉非替尼组为9.2个月(95%CI:9.1-11.0)。而今天公布的亚洲亚组分析表明,与吉非替尼相比,亚洲患者使用达可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期。此次研究结果的公布者——香港中文大学临床肿瘤学系系主任及李树芬医学基金会临床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表示:“当前亚组分析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达可替尼作为患有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亚洲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
亚洲亚组的延长随访(两个治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47.9个月)表明,与吉非替尼相比,达可替尼可显著改善总生存期的次要疗效终点和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可替尼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37.7个月(95%CI:30.2-44.7),而吉非替尼为29.1个月(95%CI:25.6-36.0)(总生存期HR = 0.759 [95%CI:0.578-0.996],达可替尼的总生存期更长) 。达可替尼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是吉非替尼组的两倍(分别为16.6个月[95%CI:13.8-30.4]与8.3个月[95%CI:8.1-10.2])。达可替尼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3个月(95%CI:30.2-44.7),而吉非替尼为29.1个月(95%CI:25.6-36.0)(总生存期HR = 0.759 [95%CI:0.578-0.996],达可替尼的总生存期更长)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调低了剂量,患者生存获益仍可得以维持。“因此我们进行了报告,无论是意向治疗人群还是亚洲亚组,在每日接受一次30毫克或15毫克剂量的达可替尼的患者中,总生存期获益均得以维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剂量调整是控制药物毒性的最有效方法,从而可以在不影响治疗功效的情况下让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疗。” 莫树锦教授表示。
亚洲亚组分析还显示,与吉非替尼相比,达可替尼的缓解持续时间(DoT)更长(分别为77.9周和52.7周)。与ARCHER 1050研究中接受治疗的人群相似,在该亚组接受达可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s)为腹泻(90.6%)、甲沟炎(64.7%)和痤疮性皮肤炎(56.5%)。在亚洲亚组和此前接受治疗的患者人群之间,未观察到全因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临床相关差异。总体而言,在亚洲亚组和此前接受治疗的人群中,出现剂量减少或给药中断的比率相似。
达可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泛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抑制剂,服药方式为口服,每日一次。达可替尼已在加拿大、中国大陆、欧盟、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瑞士和美国获批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通过已获得FDA批准的测试检测到了第19外显子缺失或第21外显子L858R取代突变)的成人局部或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其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申请已根据“优先审评”计划进行了审核。
参考文献:
1.Pfizer. Data on file.
2.Wu YL, Cheng Y, Zhou X, et al. Dacomitinib versus gefi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EGFR-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RCHER 1050):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7;18(11):1454-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