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地下这座古城已经沉睡1400余年 但好多浚县人还记得她的传说

2019-07-07   经报中原

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浚县善堂镇临河村南曾经有座临河城,城中坏人多好人少,那些贪婪市侩、狡诈下作的居民经常做一些伤风败俗、伤天害理的事,河神看在眼里很是生气,便想给城里那些坏人们点儿颜色看看。

于是,河神化作一位换油郎,挑着两桶香油天天到城中叫卖,他串大街走小巷吆喝遍了整座县城,遇到了不少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惯了的小人用尽各种手段占他的便宜,让他损失了很多香油。

城中有对好心的老夫妻,街坊们都喊他们张公张婆,老两口眼见那么多人坑骗糊弄一个穷苦的换油郎,心中很是不忍,便把换油郎请到家里喝茶吃饭,还拿出自己家的芝麻送给换油郎,嘱咐他不要再来城里做生意。

化身换油郎的河神终于遇到了好心人,他心中早有主意,临走时交代张公张婆两句话:“扁担开花石狮眼红,切莫回头快出北城”。

当天晚上,张公张婆做了同一个梦,老两口梦见城南乌云翻滚黄河咆哮,整座临河城像笼罩在一口无形的黑锅之下,看不到一丝光亮。

一觉醒来,张公张婆联想到换油郎交代他们的话,感觉到是神仙在点化他们,如果出现扁担开花石狮眼红的情况,临河城很有可能要出大事。

老两口想通以后善心大发,逢人便说看见扁担开花石狮红眼赶快出北城门逃命,可是,人们都认为扁担不会开花,石狮又怎么可能红眼,还嘲笑张公张婆说胡话。

过了几天,城中县衙口旁边来了个挑着担子卖柴的汉子,由于挑着两担柴走了很远的路浑身燥热满头大汗,他便脱下上身穿着的破夹袄放在扁担上,可能是砍柴时被树枝刮破了,那件破夹袄里的棉花露在外面,白白的很是招眼。

卖柴的汉子粗着嗓门儿大声吆喝,招来了几个在大街上嬉戏的顽童,他们围着县衙前的一对儿石狮子追赶嬉闹,有个顽皮的孩子偷拿了母亲的胭脂,把一只石狮的眼睛抹得红红的。

恰好此时张公前来买柴,当他看到红眼的石狮和卖柴汉子扁担上露着棉花的破夹袄时,猛然想起几天前换油郎说过的话以及自己做的那个梦,这不就是扁担上开(棉)花,石狮子眼红了吗,人们都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应验了!

张公哪里还有心思买柴,赶忙一边大声吆喝着让大家快出北门逃命,一边匆匆忙忙跑回家,二话不说拉起老婆子就往北城门方向跑,可是,自作聪明的人们却以为老两口犯了神经,根本无人理会。

张公张婆出了北城门,跑了没多远张婆就跑不动了,张公只好背着她一个劲儿拼命地跑,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忽然听到背后轰隆隆响声震天,头顶上电闪雷鸣,惊慌之下忘记了换油郎的交代,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这一看不知要紧,只见滔滔黄河水巨浪翻滚,临河城瞬间变成一片汪洋,除了张公张婆,城中再没有一个人逃生。这就是“张公背张婆,黄河淹临河”的传说。

传说毕竟只是个传说,临河古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据史书记载,临河县城系隋朝至宋代时期的一座古城,算来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临河城最初不叫临河县城,在她之前称作东黎县。东黎县是在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从黎阳县分置出来的,到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废置。

隋开皇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东黎县设置了临河县。《太平寰宇记》上说:“临河县,古东黎县也。”《滑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

到了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由于黄河水决堤泛滥,临河城跟古黎阳城一样被黄河水患冲毁,淹没在浩浩史海之中。

临河城遗址本来是一片方圆数里的盐碱地,当地人称之为临河泊。后来,临河泊经过开垦,现在已经变成一片肥沃的良田。

来源:看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