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峻青,1922年生,山东海阳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胶东战场上走出来的军旅作家,他对莱阳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1959年初春,身为新华社高级记者的峻青对梨乡莱阳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是年8月,他创作完成了1万3千余字的纪实小说《丹崖白雪》,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第12期上。这篇小说成了峻青解放初期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篇章。
小说《丹崖白雪》对莱阳的梨园和红土崖有一番精彩的表述,作品原文是:
你们吃过莱阳梨吗?
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梨哟!又大又脆又香又甜,咬到嘴里不用嚼就酥了,而且吃不出半点渣来。就像吃了一个糖团。好,这种梨实在是好。无怪它很早就誉满全国畅销海外了。
去年四月间,报社要我写一篇关于莱阳梨的报导。于是我就到了莱阳,县里的农林科的同志建议我到逍格庄去,因为那儿是出产莱阳梨最有名的地方,而且连年丰产。他们还告诉我!那里有一个农林科的干部,叫冯光中,是莱阳梨的专家,创造了很多培植和改良莱阳梨的方法,比较系统地了解莱阳梨的情况。
于是,我决定到逍格庄去访问一下。
逍格庄离莱阳城很近,只有十多里路。我骑着脚踏车,沿着去火车站的大道跑了。
不一会儿,就到了铁路边上。过了铁路,爬上了五龙河的河堤,就望见了那一片沿着五龙河岸向远方伸展开去的一眼望不到边的苍苍茫茫的梨林。
这时候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辽阔的梨树林,远远望去,活象一片覆盖着白雪的原野。左边,在梨林的上游,沿着河岸,高高的耸立着一座火红的土山,山顶上立着一座七级宝塔。这就是有名的红土崖。这崖,是一堆火成岩聚成的,它的颜色非常红,远远望去,筒直象一堆炽烈的火焰。这火红的土崖和雪白的梨花,互相辉映,非常好看,这就是著名的莱阳八大景之一的“丹崖白雪”。
我沿着河岸继续向南走去。五龙河在静静地奔流,它穿过梨树的海洋,穿过万山丛中,向着南面的大海流去。那岸旁的丹崖和雪白的梨花,都倒映在它那碧绿的河面上,倒影在河水里摇曳着颤动着,幻化出一幅彩虹般的奇丽的图画……
我涉过浅滩,到了河的东岸,踏着软锦棉的细沙,进入了那海洋般的梨树林里走进梨林,筒直象走进了一个音乐的王国。周围响着一片蜜蜂的嗡嗡声,那声音,就好象有千万支笙管箫笛一齐合奏,好听极了。
一阵风吹来,花瓣象雪片似的纷纷扬扬的落到地上。空气中飘荡着一股浓郁的花香……
我一直走到梨林的深处。梨林里的小路,像蛛网般的纵横交错着,我迷路了。我站在一条三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想打听一下,可是四周静悄悄的,一个人影也看不见。我只好胡乱地向前闯去。走了一会儿,路越来越窄,好像这不是一条通往村庄的大路,于是我又站住了。正在这时,突然一阵嘹亮的歌声,从花雾的深处传来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歌声嘹亮,和那蜜蜂的嗡嗡声融合在一起,空气中充满了悦耳的音波。我向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走去。
接着,峻青就开始写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残废军人——冯光中的先进事迹。冯光中主动向县政府领导请缨到农业第一线,到梨园里研究莱阳梨的历史和生产技术。几年下来,冯光中在梨村的住所成了梨乡科技推广站和生产指挥中心,他也成了梨农爱戴的果树专家和省级劳动模范。
峻青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看到我的动员工作生效了,我又进一步鼓动他说:“我们来访问你,是想写一篇关于莱阳梨的报导,让读者对我们祖国所出产的这种名闻世界的美味有个大体的了解;干我们这一行工作的,就是要让读者从各个方面来了解祖国的风貌,理解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富裕。希望你多多给我们帮助。”
“好吧,”他高兴地说。“我尽力帮你的忙,把我所知道的关于莱阳梨的材料统统告诉你。你说的对,同志,真的,这种世界少有的梨,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们莱阳人民的骄傲,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在报上介绍它一番。这方面的材料很多,尽够你用的,它们全在我住的屋子里,走,咱们到村里去,我把它们统统搬给你看。”
他是那样的兴奋,那样的和蔼,又那样的热情,和刚才那一副冷淡的神气相比,完全是两个人了。
我们一起走到了逍格庄。
他住在村西头的一座紧靠着梨林的小草屋里。屋子不大,却到处都摆满了书籍,甚至窗台上、锅灶上也放了一大堆。简直象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了。我翻看了一下,都是些马列主义理论和科技方面的书籍,其中还有一些俄文的。
他打开了一只小木箱,取出了一大堆材料,放在我的面前,兴奋地说:“哪,这些都是有关菜阳梨的材料,各方面都有,只是我们的水平太低,整理的不好,不知对你有没有用。我希望你看过后,不客气的指出它的错误和缺点来,帮助我们提高。
“我是外行呀。”我说。
“我们都是在摸索。”他谦逊地说,“说实在的,这一行,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呢,需要很好的钻,可是我们钻的太不够了。到现在,还不能够把这种优良品种移植到别的地方去,也还没有解决它目前存在的一些缺点,譬如容易遭受虫蛀啦,不耐贮藏啦等等。要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要是咱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产这种梨,那该多么好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梨啊!它不是梨,筒直是糖葫芦;不,糖葫芦又怎么能比得上它呢!你简直没法给它找出个恰当的名字来。同志,可惜你来的不是时候,你要是八九月间来,摘个给你尝一尝,你就知道我这话是不是真的了。
“我吃过,这种梨的确是好。”我说。
“哦,你吃过,那太好了。可是,吃过的人毕竟还是太少了。要是全国的人都能够吃得到这种梨,那该是多么好啊。”
他的这种对于事业强烈热爱的感情和希望更多人都幸福生活的高尚心灵,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越来越明显的感到:在他的心里,蕴藏着火一样热烈的爱和激情。
我趁着他沉思的时候,翻开了他给我的那一大堆材料。这些材料,全是用钢笔写的,字体小而工整,但却粗犷苍劲,雄浑有力,看得出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材料的内容也很丰富!有关于莱阳梨历史沿革的考查;有关于出产菜阳梨的五龙河流域的土壤气候的分析;有关于解放前后历年来莱阳梨收获情况的记载;有关于梨树的培育、移植、护持和防治虫害的方法等等,有厚厚的十多本,字数至少也在四十万字以上。
我不禁为这本巨大的著作震惊了。从这条理清楚思想缜密的材料看来,我可以有理由认为这是一部精辟深刻的科学著作。虽然冯光中把它称做是一堆乱材料。我还注意到冯光中是用他仅有的一只左手写出这部四五十万字的著作的;而他的左手的五个指头也不全了,只剩下拇指和食指,还是半截的。
显然他是一个在革命战争的炮火中熔炼出来的战士。
峻青在小说里,不仅写了冯光中热心帮助梨农防治花期害虫,还着重记述了在突发倒春寒的春夜里,冯光中如何彻夜不眠地观察霜情,如何有条不紊地指挥社员们用烟熏法防寒潮的事迹,并写了在发现火灾危险时,他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地救火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可敬的英雄人物形象。
危害梨花的霜冻驱除了,发生的火灾扑灭了。在小说的结尾处,峻青写到:
这时候,东面的半边天空烧着了大火似的泛起了一片鲜红的霞光,一轮火红的太阳从青蓝色的远山背后升了起来。这清晨的鲜艳的阳光,把雪白的梨花和笼罩在梨林上空的烟露染成了绯红的颜色。现在,这烟雾正像一匹绯红色的轻纱似的慢悠悠地向上升腾,使人幻觉得那迷蒙的梨花,也和烟雾溶合在一起,向着太空升腾。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响亮的歌声,在这仙境般的梨林里,在清晨的五龙河畔,和绯红色的晨雾一起,向着太空,四面八方升腾着,荡漾着……
(整理:唐风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