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的“土场”(散文)
文/毕万智
陇东农村,有两种常见而又独特的建筑,一种是“水窖”,一种是“土场”。“土场”同“水窖”一样,是陇东农村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与生存息息相关的。
陇东的“土场”,一般多建在农家庄户附近。从形状看,以圆形、半圆形居多。它主要用来贮存、晾晒和打碾粮食,堆放柴草。修建“土场”,先要选好地址。场址多选在庄前屋后地势高、风口利、面向阳的地方。尔后,修整出一个平台,在靠近内侧的场埂下,还需挖出大小相近的一排“场窑”,用以看护粮食,存放生产工具和草料等杂物。有些修在地势最高处的大场,四周无遮挡,需在一边盖个土房,叫做“场房”。在土场的外边缘,人们往往需要栽种一些树木,以便在劳作时挂放衣服和乘凉休息。场修好后经精平细整,农民再像犁地一样耕翻一遍,反复粑耱,再待雨后,将自家或邻近数家的羊群合在一起,在场上追来赶去,谓之“嚷”场。因羊蹄细小,场经“嚷”过之后,坚硬平实。最后,农民再用“马茹刺”等针刺灌木,扎成刷子,上堆湿土,压上石块等重物,人力拉着满场转圈,反复刺刷粑耱。最后,用扫帚将刺刷后上面浮动的细土,清扫一遍。至此,修场即算完工。陇东的“土场”,多为半亩至一亩大小。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些多户共用的大场,也有大至二、三亩的。夏秋收获时节,农民将收获的麦捆和秋粮,垛成粮垛,运到土场暂时存起来,等到冬闲时节才打碾。农民在垛粮垛时,非常讲究,所有粮食头向内根向外,码成圆锥状,顶部用洋麦秸秆做一个“帽子”,戴在垛尖。远远看去,整个土场就像一片塔群,耸立在庄前屋后,耸立在农家人的心中,他们以这种方式展示自己一年劳作的成就。
除“土场”外,在陇东一些农业科研、教学,以及种子生产、经营单位,还建有水泥场。当然,比起农村的“土场”来,水泥场要高级得多,它平整,干净、坚硬、牢固,打碾时净得快,晾晒时干得快。但打碾时易使粮食籽粒受损,甚至破碎,且粮食中掺进了不少石子、砂粒,不够于净。更由于水泥场造价太高,普通农民是不敢问津的。
在干旱的季节,陇东“土场”不仅是农民们从事农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汇集天然降水的好场所,无形中起着“降水集流器”的作用。如今在陇东北部山区,多数农家都在场边打有水窖。因场面坚硬、干净,冬、春时,农民将场中积雪堆存起来,填入窖中,或直接用筐装回家中消融后饮用,饮之格外香甜。夏、秋两季,农民将场里集流的雨水引入窖中,积存起来。现在,陇东地区推广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实际是将陇东的“土场”和“水窖”的集流、贮水功能结合后的一种改进和扩大利用,这是长期饱受干旱困扰之苦的陇东人民和各级领导在天然降水利用方面的一大发明和创造。
因土场的多种作用,以及场与粮、水的密切关系,陇东农民格外看重场。农户家中场的有无、大小,以及场中存放粮草的多少,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和反应出陇东农民的生活水平。尤其在陇东北部,广大农民对土场有着极高的崇拜意识。如场中存放的碌碡等农具,忌讳妇女坐于其上。每年除夕夜晚,农民都要在场心烧纸钱,观天象,答谢黄天厚土,观测来年粮食的丰欠。甚至有的农民,每遇小孩生病,都要到场中许愿,请求“场神”保佑平安。这与其说是陇东百姓对“土场”的一种过分崇拜和迷信,还不如说是对水和粮食的一种过分渴求。因为,在“靠天吃饭”的陇东,十年九旱,水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土场”和“水窖”又是农民能够解决水问题的唯一现实保证。因此,“土场”不仅是陇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也是陇东农民利用自然,战胜旱魔的实物见证。
如今的陇东农民,在逐渐富裕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这一方“土场”格外珍惜,他们年年用沉甸甸的粮食在这方场地上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着全家人的幸福生活。
审阅:故道一沙
简评:三篇通过“土场”制作及用途的详尽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世上物种的一种崇拜敬仰之情。
作者简介:毕万智,笔名,云归何处,甘肃环县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为庆阳市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爱好文学,有多篇散文见诸纸媒和平台。
投稿咨询微信:zxm549750302
杂志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络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