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遍中国、日本的化肥裤,一去不复返了

2019-10-22     环球速读

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有种奇怪的黑色裤子,结实,耐磨,久穿不坏,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25kg”“日本制造”,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裤子是用装尿素的袋子做的。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那个年代,有这样一条裤子也是很难得的。

作为60后,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们全家就在为每天如何吃饱穿暖而不懈努力。

八、九十年代之前,物资匮乏,粮食、棉布、油肉以及家电等很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令人忆犹深的是衣服

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

为了解决吃饭难关,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做化肥。

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

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没想到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

那时,国内衣服的颜色,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穿着千篇一律,被外国媒体称为“蓝蚂蚁”或“灰蚂蚁”。

那时,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是中国老百姓居家传统。

衣服大多都是父母买来布料动手制作的。

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甚至很多人。

哥哥,姐姐穿不下了,给弟弟妹妹接着穿。

父母穿破了,好的部分改小给孩子用,甚至最后穿破的衣服,也要把好的部分再利用一下——改成护袖,做抹布或拖布用。

小时候,每逢春节才有一套新衣服,一套新衣服要管一年。

夏天太热,厚实的棉布衣衫不好穿,就只好打赤膊。

每年春节换新衣服时,母亲要等到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

在临睡前,才把新衣服拿出来给我们,就是怕我们大年三十晚上太顽皮,把新衣服弄脏弄破了。

过大年,穿新衣,出去拜年逛街别提多神气了。

回到家里干活时,还要把新衣服都脱下来,就怕把衣服弄脏了。

记得我10岁时,曾经连续两年大年初一早上放炮,不小心把衣服炸坏了,回家挨了父亲两顿打......

穿衣问题难,为何不多种棉花?

其实,吃饱还是穿暖?

是个两难的问题,而且由来已久。

千百年来,支撑“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是“丝纺纱、纱纺布”的自然循环,它对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的依赖造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粮棉争地矛盾。

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

在西方,有1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经13到15世纪的缓慢发展,最终在英国演变为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粮棉争地的矛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

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

该如何走出“棉粮争地”的两难困境?

这时,化纤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这一缕纤细的人造丝,功劳显著!

因为归根到底,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就是靠化学纤维。

那时候,人们能有一件新衣服,特别是化纤做的的确良,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女孩要是穿一件红裙子走在路上回头率一定是相当高的!

化纤,在20世纪初叶被发明之时,完全出于对蚕吐丝的模仿;人们发现以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抽丝;

于是,人们可以不再依赖传统的“丝纺纱、纱纺布”;这都基于芳烃技术的开发利用。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

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上世纪70年代初从选址、围海造地到点火试车开拓者们用了5年多时间在杭州湾北畔的金山卫海滩上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上海石化。

1979年,涤纶网络丝试制成功

1977年,在我11岁时,国家批准了年产53万吨的仪征化纤项目。

作为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仪征化纤承载着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历史使命。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缓解国内化纤供求矛盾、改变中国化纤工业落后面貌的战略性措施。

1980年,我的父辈们也随之从四川等全国各地调到了仪征建设工地,开始仪化的建设。

1982年1月,父亲把我们一家接到了仪征,后来我也在仪化工作、安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仪征化纤的建设与生产之中,见证并记录了仪化的建设发展。

1983年12月,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前夕,全国率先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

1984年12月30日,仪征化纤涤纶一厂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全线打通,生产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1984年12月,仪化一期建成投产报喜

1985年4月26日,涤纶一厂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1985年涤纶一厂纺丝投产

1989年6月,公司首次时装表演

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涤纶产量的1/2。

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是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而聚酯产业的重要源头芳烃的生产技术一直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2010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技术壁垒非常高。

尽快研发出自己的芳烃生产全套技术,成为中国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中,芳烃生产的一个重要难关——吸附剂,始终没有研发成功。

没有合格的吸附剂,就无法获得高纯度的芳烃产品对二甲苯。

经历数次失败,2008年,第二代吸附剂研制成功;芳烃成套技术只剩下最关键的一座堡垒——吸附分离装置没有攻克。

因为国外技术的全面封锁,项目初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进行了几十年研发工作的专家学者们都感到束手无策,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顶着各方的压力,科研人员从原理和功能进行分析,针对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吸附分离装置中承托着吸附剂的一层一层格栅进行重点研究。

2013年12月1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

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中国石化40年磨一剑!此剑一出,斩断的是某些国家对我们的垄断和暴利!

尽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此来提升我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

但是,最核心最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东西,都是咱们自己搞出来的!

现在,即使要进口,咱们也可以拿到优惠的价格!

创新就是话语权!创新就是定价权!

完整的创新背后所支撑的成套技术就是化工强国的底气!

从“的确良”到仪纶,从芳烃成套技术到聚酯产业链,从让老百姓穿上衣到穿好衣,中国石化行业工作者们默默地攻克着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化纤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从人们的穿衣问题可以看出,对于大国而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和其工业化的程度息息相关的。

正是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才使得“穿衣难”在中国成为历史。

在短短几十年里,让十几亿中国人都能穿得暖、穿得体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dkF9W0BMH2_cNUgv6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