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的读书,到底是为何而读?读书是赶时髦,还是自我修行?
在"微信读书"里读了152本书后,越来越迷茫。看着被标记为"已读"的书,很多都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什么,感到焦虑,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家里满满三大柜子书,读过的书却很少,甚至有一些还未开封。每次盯着满满当当的书柜,负罪感都从心头起。
尽管之前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知道什么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实践不多,作用不大。翻过的书,过目就忘,读过的书,回忆很难。
为了寻求答案,最近集中阅读了《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这样读书就够了》。三本书的作者都是知识付费的原创作者,寄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找到如何读书的答案。
通过《这样读书就够了》进行自评,我是典型的初级学习者,把书本当作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到正确答案,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作学习的收获。
问题找到了,定位准确了,焦虑也就慢慢减轻了。
综合三本书的观点,职场人读好一本书,需要有三点认识:
第一,读书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都是以知识为中心而读书。拿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找到并记住正确答案,然后在考试中原封不动的写出来,拿高分。
以知识为中心的读书,没有将阅读者和知识关联在一起,阅读者只是把它当作考试拿证的工具,一旦考完,知识也就慢慢遗忘了。
以自己为中心的读书,首先想到的是知识与自己有什么关联,自己可以如何运用,运用后可以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成长。
以知识为中心的读书,其实就是把自己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硬塞进脑袋的知识不能产生智慧。以自己为中心的读书,是将能够为自己所用的知识放在脑海中揉碎,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
第二,读书重在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个图书馆,如果把所有的书全部杂乱地堆在一起,人们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把书按照种类、作者、年份整齐地放到书柜上,找书就简单多了。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提出,要通过快速获取信息和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出,要以学习力、逻辑力、关系力、沟通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本书都是希望读者能够建立知识体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己需要的知识,装进一个分门别类的箱子,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地从箱子里找到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体系是综合、系统的知识,在读书的时候,要广泛的阅读,不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内。理想的状态,要形成"一超多强"的知识体系,通过足够权威的专业知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再通过其他丰富的知识类型,帮助别人解决各类难题。
第三,读书的关键要学会分享
《这样读书就够了》把学习者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
要做学习促进者,就要学会把知识分享出去,完成自我提升的同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提升。
《这样读书就够了》告诉读者,可以"拆书"的方式,向朋友分享知识,通过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的方式,在每本书中找到值得"拆"的知识,原文引用,再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情况予以拓展,最后告诉其他人知识可以如何运用。"拆"出来的书,不是"干货",而是让大家能够实实在在了解可以如何运用的知识。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则是通过讲书的方式,让读者分析知识。
不管是拆书,还是讲书,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分享人更加熟悉知识,更加了解知识的运用。
读书是一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不是读几本"方法论"就能掌握的。
买一本书很容易,把一本书读成自己的书很难。我们不能放任有名无实的读书。
尽管买一本书便宜,但是读一本书的机会成本很高,所以,我们要在如何读好一本书上进行思考,付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价值,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