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反诈︱长高的“秘密”

2022-05-24   法律读库

原标题:全民反诈︱长高的“秘密”

全民反诈︱长高的“秘密”

作者:王炜 盐城市大丰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来源:《清风苑》杂志2022年第5期王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4月21日,最高检发布10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典型案例,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和盐城市大丰区检察院办理的2起案例入选。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清风苑》第5期杂志选登5个典型案例,多角度展现江苏检察机关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能动履职的司法理念,也提醒广大社会公众识破陷阱、提高警惕。

文 / 王炜

初中生小刘“最近比较烦”。因为自己身高偏矮,常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了一种名叫“黄精高良姜”的助高产品,使用后可以短时间内增高5-8厘米,可是价格不菲,一个疗程就要3998元。没有收入来源的小刘犯了难。这时营销人员帮他出主意,可以使用家长的“花呗”先支付,并再三叮嘱不要错过最佳增长期。

于是,小刘偷偷用妈妈的“花呗”购买了一个疗程。然而过了3个月,小刘的身高基本没有变化,多次要求退钱都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小刘的家长果断报了警,一场网络销售骗局被揭穿。

2016年,吴大力在广州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针对3-28周岁急于长高的青少年人群提供助高产品和服务。对外宣传时,他声称自己的产品具有国家专利,可以短时间内帮助青少年增高,并加以“高科技产品研发”“研学机构”等包装,俨然高新行业领军者。

然而,这不过是吴大力一伙的障眼法。事实上,一直被吴大力鼓吹的“有国家专利”的特效药“黄精高良姜”“骨胶原蛋白D”等,只是他们以二十多元的低价购进、不具有增高效果的普通食品。但经过他们的包装,价格涨了几十倍。所谓的“专利”,也不过是他们提供的“运动实时监控系统”的软件著作权;公司招聘的“营养师”“运动师”“医师”等所谓“专业人员”,也都是些无任何资质、无从业经验的营销人员。这些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剧本”“话术”,轮番劝说那些个子不高的孩子和家长购买他们的药品。

涉案公司声称具有国家专利、能够促进骨骼生长的增高产品

到了2018年,公司的运营模式转为“服务+赠送产品”,原来卖到近千元的药品免费赠送,公司主营“助高服务”,那些“专业人员”不卖药品了,专门指导消费者吃好睡好运动好。可实际上他们是否具备指导能力,只有公司内部的人知道。曾经有“运动师”布置给一个小学生的运动量连一个刚退役军人都做不到。

公司还引进了“基因检测”服务。可以通过唾液检测到身高偏矮的原因。而事实上,这是吴大力勾结某基因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另案处理),编造客户存在“骨密度低”等基因缺陷并虚假解读基因检测报告,谎称吴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增高,以此实施诈骗。

随着国家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一边是“同行”不断被司法机关打击,一边是吴大力给出的一颗颗“定心丸”:“我们是正规公司,卖的是服务,助高产品有国家专利……”

不过,吴大力也明确要求,“不能向公检法、军人销售”,“同一个人不能营销超过3万元”。如果出现消费者质疑药效的“舆情”,便会由专人负责“官方回复”,并将信息同时转给售后部门跟进。结果要么是销售人员继续忽悠消费者购买更高级别的套餐,要么是以免费更换服务方案等方式安抚、欺骗被害人,要么就是拉黑了事。

经查,以吴大力为首的该犯罪集团骗取13239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5633万余元。

2021年2月,经盐城市大丰区检察院起诉,吴大力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罚金人民币300万元;其他59人有期徒刑12年至2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至2万元不等。(文中涉案人物均系化名)

检 察 官 说 案

是虚假宣传、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

文/盐城市大丰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王炜

在网络销售型诈骗中,被告人为了达到骗取钱款的目的,需要对其出售的商品进行虚假宣传,这其中存在着与民事欺诈、虚假广告罪之间的界分问题。本案的争议点也正在于此。

我们围绕诈骗罪“虚构事实”这一关键特征展开审查,从商品价差悬殊、虚假基因检测、销售人员编造虚假案例、虚假解读基因报告、采用固定销售“话术”“剧本”,套路被害人反复购买无效产品等方面,综合认定嫌疑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最终认定本案系隐蔽性极强的销售型网络诈骗犯罪。

此外,打着“高科技”幌子实施的网络诈骗行为,迷惑性强、受害面广、危害性大,依法应予严厉惩治。因此在审查时还应准确界分虚假广告罪虚假宣传与诈骗罪虚构事实的不同,避免重罪轻罪化处理。虚假广告罪中的虚假宣传一般采用“夸大”“吹嘘”等方式对不特定对象“广撒网”;销售型诈骗的作案手法更为多样,且先“广泛撒网”,再“重点培养”,锁定被骗对象之后,实施因人而异的深度诈骗。

随着保健品市场快速发展,以“基因检测”等高科技为名实施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造安全有序的购物环境。

投稿转载说明

本公号非营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