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让我感慨很深,为什么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却有那么多的“白眼狼”呢?
有这么一位母亲,独自一人把儿子养大,供孩子读书念大学,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围着儿子转,终于儿子毕业了有了很好的工作,可是母亲累出了一身的病,有次病重去了医院,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儿子得知后赶紧请假回来给母亲料理后事儿,回来后发现母亲确实快不行了,但是一直在坚持着,等了两天儿子着急了,对母亲说:“你到底是死还是不死,要死快点死,我只有7天丧假!”
就是因为这句话,彻底寒了母亲的心,放弃了活着的希望。这是发生在我国湖北省京山县一个农村的真实事件,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那里,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白眼狼”事件,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最后却落得“老无所依”“凄凉度日”的境地。
为什么会“白眼狼”的事件频繁发生呢?其实“白眼狼”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注意才行!
为什么孩子会成为“白眼狼”?
小时候看过这么一则寓言故事:一个死刑犯在行刑之前要求见一见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哭得捶胸顿足的来到面前,儿子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却不想被儿子一口咬掉了半只耳朵。母亲大骂儿子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儿子说:“假如我初次偷了同学的铅笔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以致去死呢!”
生活中很多家长把孩子太小当做借口,不忍心苛责孩子,也不许别人斥责教训孩子,却不知孩子就像小树苗一样,小时候不及时管教,一旦长歪是很难纠正的。而“白眼狼”正是因为家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
对孩子太溺爱
教育学家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每一位“白眼狼”的背后,大多都藏着一位过于溺爱他的父母。
很多家庭都是一位孩子,一对父母,两对老人,对孩子难免会宠爱一些,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长辈在宠爱孩子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尺度,把宠爱变成了溺爱,一家人围绕着孩子,对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把父母长辈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他们长大以后很可能会缺乏责任心与上进心,只会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一旦满足不了,很可能会直接爆发,埋怨憎恨父母,变成了我们常说的“白眼狼”。这个变化的过程,全是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的。
知乎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网友说她有位表弟,年纪轻轻的又是喝酒又是赌博,过年回家要钱父母没给,直接把家给砸了,最后逼着年迈的父母外出打工。网友说,表弟小时候很可爱很听话的,可是父母太溺爱了,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孩子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要把爱变成溺爱。如果一家子全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他们长大以后会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只会一味的跟父母索取,一旦满足不了,就会爆发,变成“白眼狼”。
对孩子使用暴力
很多家长奉行“棍棒下出孝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仅不给孩子温暖,给孩子关爱,反而动不动揍孩子,再深的感情也给揍没了,又怎么会孝顺父母呢?
邻居大哥,从小被父母实施“棍棒教育”,按他的话说,天天挨揍,吃饭慢了挨揍,说话结巴了挨揍,作业没做完被揍,甚至是考试得了第2名也要挨揍。大哥高中毕业就去当兵了,即使退伍就业结婚有了孩子,也很少回去探望父母,对他来说他们几乎是“仇人”。
父母也是白眼狼
记得小时候看过这么一则寓言童话。有个小男孩从小跟父母和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对奶奶并不好,吃饭永远吃最差的最少的,直到奶奶很老了,不能干活做家务了,父母决定把奶奶送去深山里,在送去深山的那天,小男孩硬要跟着,父母问他:“为什么要跟着?”小男孩说:“我要记住道路,等你们老了我也要把你们送去深山里。”父母听了以后感触良多,赶紧把奶奶背了回家用心照顾。
有个名词叫做“泡菜效应”。意思是说:蔬菜放在臭水中一段时间便会发臭腐烂,而放在辣汁中,则能变成又香又脆的泡菜。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泡菜效应”也同样适用。家庭教育就能够“浸染”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对长辈不孝顺,那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有样学样,也对长辈不孝顺;反之如果父母孝顺长辈,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模仿,慢慢的学会对长辈孝顺,最终融入骨子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想要孩子长孝顺父母,那么父母一定要做好示范才行!
三种不当的育儿方式,你中了吗?不想晚年“老无所依”,一定要及时改正!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儿,经验丰富的育儿达人,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孕育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