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没饭店,咖啡不正宗,“铁饭碗”随便端…《三十而已》编剧对小镇生活有误解?​

2020-08-09     创意潮生活

原标题:街上没饭店,咖啡不正宗,“铁饭碗”随便端…《三十而已》编剧对小镇生活有误解?​

编辑 | 潮姐

《三十而已》里的沪漂女王漫妮,在上海漂了八年,还是扎不下根儿来。

在30岁前夕,“心气没了,漂不动了”的王漫妮,无奈拖着一只行李箱逃离上海回归故里,打算就此认命,踏踏实实在小城过安稳日子。

剧里关于王漫妮回家之后的生活,让人怀疑她不是从上海回了小城,而是直接穿越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街上没饭店,咖啡不正宗,整个小城的人都相互熟稔,事业单位不用考随便进……太夸张了吧?

编剧对小镇生活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太深了!

小镇刻板印象之一:生活方式落后

按照剧里的交待,王漫妮老家坐标浙江衢州,江浙沪包邮区,生活应该很便利,结果呢?

王漫妮回家,千里迢迢居然把常用的洗发水都带回去了,因为“我用惯了这个牌子,害怕回来买不到了”;

她想喝咖啡,好不容易找了一家,点了杯拿铁,一喝发现是速溶的,服务员还振振有词:怎么会呢,这就是手磨咖啡!

为了让她喝到正宗的咖啡,暖男前男友每周从上海给她寄咖啡豆……

生日宴没吃饱,想出门吃点夜宵,街上唯一一家老字号理发店的老伯苦笑着跟她说:你以为这还是夜上海啊?咱们这小地方,谁家晚上还出门吃饭呐。

看到这儿,潮姐仿佛发现了满满的商机:去这里开餐馆,美发沙龙,咖啡馆,一点点奶茶店……应该很赚钱吧?似乎网购也还没流行,线下实体生意应该很好做。

可实际上呢,现在还有网购到达不了的地方吗?别说是洗发水,咖啡豆,就是车厘子大闸蟹这种时令生鲜也是想买就买!

至于想出去吃饭想喝咖啡,就算是小地方,也早不是什么难事了,八大菜系都能找全了。

据豆瓣网友供图,以下才是真实的浙江衢州,大商场,优衣库,海底捞,应有尽有……

小镇刻板印象之二:人情社会里凡事靠“关系”

“小镇名嫒”王漫妮过个生日,那个阵仗,把潮姐我都吓到了。

好家伙!几十米的流水席座无虚席,过个30岁生日,摆出了结婚喜宴的感觉。

离开家乡八年了,过生日还能请到这么多人,太不可思议了!

王漫妮妈妈摆个酒席还借邻居家碗筷,这是时光倒流到80年代了吗?编剧肯定不知道,现在小镇办酒席都流行雇佣一条龙服务团队了,根本不用自己准备碗筷酒菜。

最夸张的情节是关于小张主任的。

一个规划办的主任,搁现实里,除了亲戚朋友同事,走在街上谁认识他是谁啊。

可《三十而已》里的小张主任可是个大人物,人人都认识他,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的所有人都会亲切叫他一声“小张主任”,他还会时不时指导下工作,官腔过于严重。

不仅如此,他还能轻松给王漫妮安排个镇政府的稳定工作。

现在都什么社会了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还能靠熟人靠关系走后门进去?

小城市体制内的工作多抢手啊,王漫妮在上海漂不下去了,回来就可以进体制内端“铁饭碗”,那些辛苦备考的人看了要哭死要厕所。

在小城市,人情味确实重一些,但也没夸张到整条街所有人都认识的地步,更不意味着有人情靠关系就可以搞定一切。

不是只有北上广才配谈奋斗

现在很多都市年轻人和编剧一样,对小城市的生活有严重的误解和偏见。

总觉得小城市生活就是轻松安逸,上班朝九晚五,人人都很闲,没事就凑在一起聊家长里短的八卦,除了结婚生子,就再也没有别的事可关心。

但真实的小镇生活既没那么安逸,也没那么八卦。

基层公务员也很忙,早不是“喝茶看报一坐一天”了;回老家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和奋斗目标,他们也都在努力地生活。

有些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看待小镇青年都有一种优越感,就像在上海奋斗了八年的王漫妮回到家乡,各种嫌弃不适应,仿佛她不是那里出生长大的。

潮姐不懂这种优越感来自哪里,都是在努力生活,都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谁比谁高贵呢?

并不是只有在北上广才配谈奋斗,才叫不负青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SdZ13MBLq-Ct6CZVg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