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连冠!

2020-10-09   成都科技

原标题:成都,三连冠!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创新发展成为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知识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正重塑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重构全球创新网络。

近日,“创新者之夜·2020”四川专利奖颁奖特别节目举行。本次活动由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旨在为倡导创新文化,丰富激励形式,表彰奖励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专利奖的获奖单位。除了演播厅内丰富精彩的节目表演和颁奖环节外,场外还设置了专利奖获奖项目展示区和专利产品体验区供嘉宾们参观体验。

活动当晚,在一段精彩的舞蹈表演过后, “创新者之夜·2020”四川专利奖颁奖特别节目正式开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创新者之夜活动现场首次采用了现场主持人+虚拟主持人“三人同台”的方式进行,由两条巨大机械臂和两块LED电子屏幕共同组成的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主体的虚拟主持人“青铜”首次亮相,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

活动现场,由成都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四川创新指数2019》正式发布。

按照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总体要求,为综合测评四川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分析研判各市州创新驱动的成效和态势,总结经验优势、剖析不足短板,找准突破口和关节点,成都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四川概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及电子科技大学专家团队,推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 《四川创新指数(2019)》。《四川创新指数(2019)》以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为主题,是SII 2018版的持续和深化,包括前言、主要结论、主报告和分报告。主报告根据2015-2017年的统计监测数据,测算了21个市州近三年的创新发展指数,多角度分析了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态势格局和阶段性特征,并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考察区域创新效率,应用创新活力指数来量度区域创新潜力与活跃度。

从创新驱动看

四川呈现大分散小聚集态势

报告提出,创新发展与经济水平的关联分析发现,四川各市州创新驱动呈现总体分散化和部分集聚化的宏观趋势。

总体分散表现在,成都、攀枝花、甘孜等地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同其它城市进一步分化,宜宾、乐山等在创新趋势线附近有所偏离。此外,遂宁创新水平提高迅速,大幅度接近趋势线。部分城市创新水平及经济水平接近,呈现集聚化,如南充、达州和广元三市,经济水平相近,创新态势趋同,形成发展情况相对接近的创新集群。同样的创新集群还有遂宁、内江和广安三市。

随着创新资源的加快流动和优化集聚,四川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年略有微调)。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分化,遂宁科技成果转化较好,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持续进步,阿坝、甘孜2017年排名急速上升。

此外,从发展潜力看,地区间创新活力差距较大。报告选取高校毕业生人数、专利申请量等6个指标综合形成创新活力指数,用来测度四川各市州的创新活力及发展潜力。总体上,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创新活力及潜力较强,攀西经济区居全省中游水平。

四川各市州创新发展总体良好

成都创新综合指数高居榜首

报告显示, 四川各市州创新发展总体良好。成都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引领极,以71.68的创新综合指数高居榜首,有效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都、攀枝花和绵阳创新综合指数均在30以上,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构筑了四川创新发展高地。

创新环境指数看,成都、攀枝花、阿坝、雅安、甘孜、德阳、绵阳、乐山、宜宾等9个市州高于平均值(22.01)。在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创新环境指数(70.34)最高。其中,从科研环境来看,2017年,四川各市州科研环境指数均值为14.31,成都情况最好。具体数据来看,通信设施的地区间差异最小,创新载体缺失和研发机构不足,是制约部分市州科研环境优化的主要因素。成都在通信设施、创新载体和研发机构三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甘孜创新载体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市州。

创新投入指数方面,2017年,四川各市州创新投入指数平均值为16.47,以宜宾(17.12)为分界线,成都、绵阳、德阳、雅安、攀枝花、宜宾6市的得分高于平均值。其中,从研发投入来看,2017年四川各市州研发投入指数均值为20.87,与其他市州相比,成都、绵阳具有绝对优势。

创新产出指数方面,2017年,成都、攀枝花、绵阳、资阳、眉山和德阳6个市州创新产出指数高于平均值(18.97),城市数量与上年保持一致,具体排名有所波动。成都保持领先优势,创新产出指数(81.32)远高于排名次席的攀枝花(25.70),是全省平均值的4倍多。

此外,从近三年来看,2015-2017年,成都、阿坝、雅安、甘孜、广元等市州创新综合指数相对稳定,其中成都作为四川创新发展主干和领头羊,创新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在70以上,优势凸显。

成都创新主干表现突出

持续领跑市州发展

根据报告, 成都创新发展水平连续三年高居全省首位。2017年,成都创新综合指数为71.68,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三项一级指标均位列全省第1名,且远超其他市州。

从二级指标来看,成都除“人力资源环境”(排名第10位)、“环境可持续性”(排名第8位)、“基础设施投入”(排名第19位)外,其余指标均位列第一。从具体的监测数据来看,成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均远超其他市州,排名榜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相对而言人力资源环境在全省并无领先优势,仅位列第10名。同样,由于GDP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水平也被拉低,以至于在各市州中排名靠后。

值得重视的是,在成都地方财政对环保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环保支出占GDP比重三年来依次为0.21%、0.23%、0.24%),“环境可持续性”指标全省排名由2016年的第13位升至2017年的第8位。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环境,也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人才,但由于人口众多、工业密集,又地处成都平原腹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任重道远。报告提出,建议成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大财政环保投入力度,强力推进环保督察,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推进创新要素集聚、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

此外,报告继续将对标城市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国,选择一些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科技基础等方面基本类似的省外城市,与我省的相应城市进行对标分析。根据报告2019版,在创新产出方面,成都连续四年相对武汉保持优势,2017年优势进一步扩大,表明成都在科技成果产出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字:宋妍妍、曹凘源

摄影:熊渔洋、徐成志

封面/海报/美编/校对:何秋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