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跑出成都加速度 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进发

2022-05-05   成都科技

原标题:创新驱动跑出成都加速度 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进发

赫赫赤乌,摩挲星辰;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3000年前,古蜀先民在0.02厘米厚的金箔上,创造出了太阳神鸟。古蜀先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以及巧夺天工的极致技艺,震惊世界。

3000年后,太阳神鸟振翅新飞翔:成都籍航天员叶光富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天宫”。“神舟”系列的每一次造访太空,“成都造”关键性精密部件、材料都万里同行。

跨越3000年不断延续,成都一直是一座富有创新创造基因的城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把握时与势,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坚定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五年征程,行稳致远——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39位,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6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描绘了成都下一个五年的蓝图,指向一座城市和2000万人更好的未来。

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声音,激起现场阵阵掌声。在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更是数十次频密提及。

全面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将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策源地服务战略大后方

成都城南,兴隆湖畔,湖心生态成势、湖畔创新成林的城市画卷已然呈现——

环湖而行,一条名为群贤街的道路不久前刚刚迎来了新“住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不远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正加紧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预计将于今年9月开学……从0到1,从无到有,众多顶尖科技平台、科技企业加速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加快成型起势。

如今,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和主体功能初步形成,进入了发展新阶段——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天府实验室短短半年多时间,已从“零的突破”变为“组团出道”。目前,核心区域已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开工……

5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国之重器”、各类重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蓉城大地“拔节生长”——填补西部空白的成都超算中心建成,并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两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成都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实现成都13年来国重实验室零增长突破,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16家。

抓创新谋未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步入新征程,成都将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配合科技部编制出台《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制定科学城总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专项支持政策;启动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

“2022年,更多‘为国铸剑’的战略科技平台将落户西部(成都)科学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高水平运行天府实验室,年内挂牌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推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超大城市孵化创新梦想

建圈强链打造科创“成都军团”

4月12日,海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至此,成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4家。

海创药业自成立以来,“科创通”破解新药研发燃眉之急。

培育多元创新主体,五年来,成都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态势,创新活力迸发。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倍增、达341万户;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7821家。

蓉城四月,大树吐绿、湖岸看柳。同样成长绿意葱茏的,还有五湖四海来蓉创新创业的企业,他们在这里迅速生长。

成都,这座超过2100万人的超大城市,“孵化”着创新创业梦想,更让这些梦想,从新芽成为参天大树。我们聚焦朝气蓬勃的创新森林,同时关注孕育创新生长的城市土壤:

壮大创新主体,成都开展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核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政策支持+投资孵化+科技服务”定向扶持组合拳,以催生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激活创新活力。同时,为成都科技企业引金融“活水”,打造科技版“天猫商城”——科创通,完善“科创投、科创贷、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五创服务链条。“科创通”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成都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多领域“破冰”,让科教资源“先天优势”正转变为创新发展的“强劲态势”。2021年,成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1个,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打破国外垄断,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2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

快马加鞭不下鞍,开启新征程,成都将持续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采取“研发资助+项目孵化+融资服务”相结合方式,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协同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开发硬核科技产品;支持在蓉“双一流”高校加快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健全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容错纠错免责等配套制度;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与各区(市)县加强联动,构建“核心+基地”“研发+转化”协同发展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功能服务平台。

揭榜挂帅等你来拼

给“千里马”以“成都赛道”

2020年4月16日,一身西装革履加红围脖的“敲锣三件套”,57岁的李进将成都先导送上了科创板。李进也是从“菁蓉汇”走出来的“菁蓉创业之星”。

成都先导实验室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布局创新源头、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造潜能。

近年来,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蓉城大地盎然生长,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都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汇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成都人才总量达587.58万,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成都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谋创新政策,广聚创新人才。成都将联合区(市)县持续开展双招双引,深化与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全力招引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为人才干事创业赋能,成都将深化拓展“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做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

为人才松绑,成都将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探索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只要是“千里马”,成都就给“赛道”,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