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孟津这位“国医楷模”,悬壶济世,造福人民

2019-08-28   孟津发布

他是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是“国医楷模”称号的获得者和实践者,是与新中国一起赶路的坚定跋涉者。作为平乐郭氏正骨的第六代传人,郭维淮从医70余年,悬壶济世,大惠苍生。

郭维淮出生于1929年,自幼经父母口传心授,16岁便开始独立应诊。一个药碗、一把竹刀、一张板床、一把木椅,构成了“家庭门诊”。晴天在门口大槐树下,雨天在临街北门楼内,郭家人施展家传绝技悬壶疗骨,为数不清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和不少民间秘方、绝技一样,郭家也有“家术不外传”的家规。

1948年,洛阳解放,解放军在郭家大院门前贴一布告,内容大概是:平乐郭氏正骨相传数代,颇负盛誉,是祖国民间医学的宝贵遗产,我全军将士都应该加以保护,不得影响他们行医。

这张布告唤起了郭维淮对新中国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新中国成立后,郭维淮和母亲高云峰商量,决定将祖传秘方无私献出。1952年,高云峰、郭维淮母子将祖传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展筋丹”“接骨丹”等秘方公布于众,张贴在洛阳老城的十字街头。从此,郭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祖传秘方,从“一家之术”变成了“天下共有”。

党和国家为了让平乐正骨医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1956年,在孟津县平乐村成立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前身);1958年,在白马寺西侧投资创办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和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所五年制的中医骨伤科高等学府——平乐正骨学院;1959年又建立了洛阳正骨研究所。郭维淮担任学院讲师和教研室主任,教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此前,平乐正骨代代相传,主要靠口传心授,从未进行过文字总结。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郭维淮悉心探究古书要义,并融以家传绝技,历时一年半,编写出40多万字的《正骨讲义》。也正是那时,郭维淮罹患严重的肝病,但他仍拖着浮肿的双腿给学生上课。

“有句俗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郭院长对徒弟是知无不教,尽心竭力。”郭维淮的嫡传弟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主任医师鲍铁周说,在郭维淮的教导下,新一代平乐郭氏正骨的传人层出不穷;在郭维淮的支持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

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门诊楼三楼名医堂里,有人曾和郭维淮共事几十年。虽然大师已逝,但是他对医学的不断追求和创新精神,大家从未忘记。

接骨丹、筋骨痛消丸、展筋丹、活血接骨止痛膏……这些都是平乐郭氏正骨的百年祖传药。为了增强药物疗效,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郭维淮就运用生化、病理、药理等现代科学理论,对祖传药秘方进行研究,使其不断完善。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发扬光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遇到病人早出早诊,晚到晚治,吃饭停筷,睡觉罢眠。”郭维淮对医学十分严谨,对每一名患者也十分负责。在医院工作的数十年里,他很少按时下班 ,因为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他几乎没有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不论是大年初一,还是半夜时分,只要有患者找来,他就把自己的事情放到一边,急患者之所急。退休后,他仍坚持在名老中医工作室坐诊。

2016年4月29日5时29分,一代正骨国手郭维淮因病逝世,享年87岁。遗体告别仪式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敬送花圈挽联,近千名群众自发到现场告别。

他用87年的生命,完美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含义。

来源:洛阳晚报

记者:智 慧 通讯员:邓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