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搜索“剧毒说”关注我们吧~】
今年暑假,“国产动画崛起”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
截至今日,《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到了惊人的48亿,另外,鉴于片方已将哪吒延期至9月26日下映,见证50亿体量动画的诞生,也并非全无可能。
中国影史票房榜上,“哪吒”已经顺利超越了排名第二的“木吒”《流浪地球》(46.54亿),仅屈于56.83亿的“京吒”《战狼2》之下。
哪吒的超级大爆发,显然使得业内外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寄予厚望。
然而,综合市场形式来看,以一己之力拯救行业寒冬的哪吒,终究只是中国动画历史中一个“暴发户”式的喜庆例外。
同样始于点映口碑爆表的《罗小黑战记》循着《哪吒》轨迹一路走入院线,甚至从原定的9月12日提档至9月7日,却没有被那般好运所眷顾。
《罗小黑战记》首日综合票房为4489.1万,这个成绩与首日1.39亿的《哪吒》相比,之中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但是,若只拿《罗小黑》与此前公映的二维原创动画相对比,除了宣发期热度极高、总成绩达5.64亿的《大鱼海棠》之外,其他的无论是票房起步还是后期走势,都很难与之相抗衡。
不思凡的《大护法》首日票房730.2万,总成绩未能破亿。
导演刘健凭借一己之力手绘完成,并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的《大世界》,首日票房仅仅只有64.3万,总票房成绩262.5万,收效惨淡。
同为口碑动画,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票房差距?在国产动画行业摸索前行的这段岁月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罗小黑战记》
1、
点映引起圈内狂欢?
先看动画如何“养成”
和哪吒一样,《罗小黑战记》在上映前进行了大规模点映且口碑大爆;甚至更早期,在电影预告片初放出时,便一度引起动画圈内大V们自来水式的转发宣传。
对此,负责电影宣发的卓然影业的老板张进曾表示:
“预告片根本没有推广,一分钱没花,就是在微博、B站上更新了一条,没有置顶、没有推稿件、推大号,就引来了很多动漫大号的自发转发,半个动画圈的人都在转。”
究其原因,自然在于番剧版《罗小黑战记》8年伏案更新,所换来的粉丝基础与优良口碑。
不吹不黑地讲,《罗小黑战记》可以说是国产动画界的“老IP”。
2011年,国产动画市场处于极度贫瘠的“创业”阶段,可谓清风吹过残叶飘,啥都没有。
那时的动画人们,大都是深受日漫文化影响的ACG爱好者,空有一腔振兴国漫的日式热血,年复一年为爱发电。
毕竟,梦想很丰满,世界很骨感。动画作品的制作工序繁杂又细腻,不能跟孙大圣似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就是个成品。
2011年至今,“罗小黑”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
又没钱又没市场,无依无靠的,自然也出不了什么大爆款,只能先小成本、小回报地慢慢尝试,巴望着有颗芝麻能赌出个西瓜来。
迫于现实条件所限,处于艰难探索期的国产原创动画大都只有“泡面番”长度,单集时长五分钟左右,掐头去尾也许能更短,有时候观众的面还没泡开呢,动画就已经播完了。
2013年国产动画《尸兄》,单集平均5分6秒
更严峻的是,由于缺钱,动画的后续更新也没有稳定保障,一集等上大几个月、甚至半年是行业常态,还有些成了真正的“有生之年”,出过几集就再没了后来。
创造出flash动画《罗小黑战记》的MTJJ(木头),也是挣扎其中的一员。
虽然整个团队清贫到配音演员们(尤其是山新)个个要一人分役N个角色。
《罗小黑战记》却以独特的粗线条、大色块画风,流畅的动作制作,清晰有趣的世界观以及鲜明各异的人物形象,在摸索期的国动市场里立住了脚跟。
对此,作品中对于“人妖和谐相处,资源均衡共享”的适当探讨,是罗小黑的成功关键之一,MTJJ将整个故事的基调奠定得十分舒适、柔心。
《罗小黑》中的“妖灵会馆法则”
至今,哔哩哔哩动画(bilibili)上《罗小黑战记》的追番人数高达241.5万,弹幕总数近百万,评分也达到了惊人的9.8分。
不过,号称“三千元巨资打造中国动画癫疯之作”的MTJJ工作室就算再怎么爆肝,也逃不过“更新慢,时长短”的没钱通病。
《罗小黑战记》的更新频率大约是三月一更(有时更长),一集5-8分钟;基于如此速度,自2011年开画至今,长达8年时间却只出了短短的28集。
但由于故事治愈、质量优良,观众们虽然爱编些“奶奶您追的动画更新了”、“我与MTJJ比谁命长”、“更新勿忘告乃翁”的催更趣梗,却也不会因久等不更而放弃。
《罗小黑战记》第28集更新后的豆瓣讨论区
对于那时的国产动画市场而言,观众与创作者亲如一家,“爱”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观众们愿意对每一束“国动之光”真诚包容、耐心等待,是因为大家知道,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引燃国产动画燎原未来的那簇火苗。
国内知名漫画社团“幕星社”old先、慕斯、坛九三人客串《罗小黑战记》
如此状态下,《罗小黑战记》便不只是创作者们的孩子了。
许多观众也参与进这个时间战线漫长的故事中,与可爱治愈的小黑、小白,又强又苏的阿根、老君、谛听等角色相伴成长。
超级穷又超级争气的《罗小黑战记》,成了观众心目中的“养成系”动画。
直到9月7日,《罗小黑战记》大电影上映,孩子长大了。
考虑到大量路人观众的观感,电影时间线虽发生于动画之前,剧情的独立完成度却很高,角色也并非完全附着于动画番剧版之上。
如此看来,《罗小黑战记》是一个见证了行业成长的“IP”。
像一个天生条件窘困、却花费成倍努力去对抗世界的孩子,即使长得慢,不完美,却终究是个好孩子,治愈着“妈妈们”的一切。
这些可爱而疗愈的人物,松快又丰富的故事,也注定会在国产动画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一道长长的、从稚嫩走入温厚的印记。
2、
特效+改编,珠玉在前
二维+原创,举步维艰
在如今的中国大众社会中,动画依旧是“低幼”的代名词,这个行业的“偏见革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动画作为相对小众的圈子,其“排他性”在大家心中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记。
对于没接触过早期国产动画的路人而言,这类小众圈内的狂欢,只能获得大量的框外围观,想引得路人融入,难。
看到动画,第一反应是属于小孩子的快乐,成年人get不到;看到大电影,第一反应是属于“粉丝场”,路人肯定看不懂。
而像《罗小黑战记》这样的“动画大电影”,更是二者占齐,一步都难迈。
与之相对的,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们,借传统人物之力走出了一条极富“中国特色”的励志动画发展路。
然而,他们的成功并不代表“偏见”的消解。
这恰好回答了一个问题:
如今市场上,什么样的“中国动画”最吃香?
其一,三维的。
要人物立体,特效精彩,画面华丽,区别于大众印象中的“动画”作品。
其二,国风的。
以传统人物为主角,或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对孩子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意义。
因此,是《大圣》打响了国产动画电影第一枪,《白蛇》才能成为续得最美的过渡,而在传统基础上再做反转的《哪吒》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取得全方位的胜利。
相较之下,《罗小黑》没有华丽的特效,主角也不是耳熟能详的传统人物,又如何能让路人心甘情愿买下首单?
这也恰恰体现了国产动画行业飞速发展背后的“原创困境”。
一个行业必需丰富性,而如今的国动市场,在供与求的拉扯间逐渐走向了一个固化的方向。
大众对传统改编的接受门槛更低,对于三维特效的评价分数更高,于是行业资源纷纷倾向于此。
一来二去,本就处于在偏见中、难以出头的二维原创动画,变得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这一“大众偏好”在电影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有《哪吒》这座近50亿体量的行业火箭,《罗小黑》在这个关卡接档国产动画之名,既算是好机遇,也担起了巨大的责任。
由于哪吒的巨大影响,业内对动画电影票房成绩期望颇高,最初猫眼专业版为《罗小黑战记》给出4亿+的预测票房,之后却调整稳定到了2.58亿左右。
比起哪吒的“一个对手都没有”,罗小黑虽提档至9月7日,后方依旧有来势汹汹的中秋档和国庆档,要说热映期,绝对无法与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哪吒相比。
其间票房断层之巨,现已清晰可料。
不过,转头看看近几年口碑不错的其他二维原创国产动画,连载8年拥有一定粉丝量的《罗小黑战记》初日票房成绩,已然名列前茅。
要知道,此前的《大护法》、《大世界》分别获得金马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和奖杯,最终却只收获了8760.2万和262.5万的成绩。
影视寒冬对动画行业同样影响巨大,许多动画公司的动画作品根本无法实现盈利。
如此趋向下,由行业“大锅饭”创作而出的《哪吒》大获成功,当然是一道希望曙光。
但不可否认的是,哪吒之于大圣更像是一道充盈的“补充”,两作虽已相隔4年,却并未碰撞出足够新颖的发展方式,也未能给行业开创出新的形式,新的方向。
长久以往,“审美疲劳”来得比什么都快。
模式单一,对任何发展中的行业都是一声警钟。
要知道,动画电影并不只是特效电影,也并不是所有的动画作品都适合采用三维制作。以传统故事为基底的三维动画,可以是市场的偏好趋势之一,但不应该成为行业的唯一选择。
所谓的“中国风”,有时候也不一定要讲“老人物”的故事。
老的框架中,同样能诞生出新的生命。
化用了部分传统人物与文化背景,同时又创造出了全新主角与世界观的《罗小黑传记》,则是为中国动画市场丰富形式,营造良性竞争趋势的机会之一。
市场审美的丰富性需要无数好作品的滋养,“大众偏好”也很难被某一部作品斩钉截铁地改变。
不过,在这条扩张形式、引导成见的路上,以人妖共存主题书写温善童心的《罗小黑战记》,依旧可以成为先锋。
当然,对“内容创作”本身的支持同样重要。
有才华的动画导演,有眼光的改编选择必不可少,对平台、对作者的激励机制,也是未来行业需要下功夫的部分。
希望这名冲劲满满的“小黑”选手,能为国动行业的耀眼未来,付出它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从此以后的爆款国产动画,也许能不仅限于“老人物”、“老故事”,管你是小黑,小白,还是小花,小彩……
记住你的故事,从这一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