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燕燕
最近,北京出现了
首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
专家推断可能是走楼梯被传染的,
这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病毒会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楼梯上、电梯里
会不会病毒弥漫?
3月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了北京市首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的相关情况——
3月23日,42岁的北京籍男子刘某某确诊新冠肺炎。发病前两周,他没有武汉、湖北、其他有病例持续传播地区及境外旅行史或居住史。
但是,楼下的女邻居——48岁的李某曾在3月5日由英国抵京,居家隔离观察期间,她曾走楼梯到小区办理出入证,9日发病后,11日她又走楼梯步行到海淀医院就诊,12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刘某某与李某两人近期均有走楼梯的情况,刘某某可能接触了李某3月11日之前所污染的楼梯环境致病。
疾控部门和社区已对李某和刘某某的生活环境先后采取了消毒措施。
据健康时报网报道: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认为,从新冠病毒的传播角度来说,走过同一公共空间就被感染,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对此,福州市疾控中心传防科副主任医师郑霄雁说,目前,福州还没发现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例。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他解释,通常,气溶胶的颗粒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医用口罩或防雾霾口罩可以阻拦。一些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会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其次,飞沫核形态的病毒无法在空气中存活太久。通常,病毒离开了生物,存活的时间极其有限。只有空气中含有足够大量的病原体时,才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共处一个环境、如果没有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是密闭空间,并且病毒的浓度很高,比如咳嗽或打喷嚏,飞沫喷到了楼梯扶手、公共的门把手或其它公共物体的表面。而其他人路过时,恰好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物体,又触碰了自己的面部、眼部等,才会出现极端的感染个例。
他指出,北京这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很多细节不太清楚。通常,传染者与被传染者有过直接接触,或同时出现且距离小于2米。密切接触者,比如亲友才会被感染,一般接触者没那么容易被感染。因此,大伙不要恐慌。
郑霄雁: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气溶胶传播,如在封闭的空间,如电梯、办公室,气溶胶感染风险才会高一些,因此,提醒大家不要聚集,排队时相隔1米以上。进入电梯,还是要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乘坐,就不戴口罩。身体不接触电梯,按电梯键时,可用纸巾、牙签隔着按,回家后立即洗手。走楼梯时,也不要摸楼梯扶手等公共设施。
热点问题:近来,福州陆续出现了一些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会不会引起境外输入关联病例?
郑霄雁:相关部门会严格筛查境外输入病例,出现症状的患者,会及时隔离治疗,大伙不用恐慌。
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新冠病毒会否传染,关键在于和病人的距离、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在公众场合、密闭空间,最好坚持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不摸口眼鼻;勤通风、勤打扫;必要时,对卫生间、厨房等进行消毒。小区内要及时清污,共用设施要勤消毒。
编辑:小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