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春天的“黄金菜”,清明前吃最好!排浊升阳气,赶走春困

2020-03-25   芈月说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清明前的春天,正是吃韭菜的好时候。


韭菜:禀春初之气而生,兼得金水木之性。


所以春天吃韭菜,如《本草拾遗》所载:“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



因湿邪而春困,舌苔厚腻,做什么都没精神,都可以吃韭菜,用它那股独特的辛辣来温阳,降浊气,升发春天本该有的阳气。


韭菜,能温补肾阳,散滞导淤


过了一个“不藏精”的暖冬,阳气又被虚耗的人,下半身的寒凉无力感,会在这个春天加重——肾气不足,则关节冷痛、腰椎痛。



《本草拾遗》韭菜:“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韭菜温补,并且它归肝、肾经,温的就是肾阳。


韭菜的气偏往下走,温肾阳,两胁痛,都可以用韭菜。


【肾阳不足、虚寒】的朋友,韭菜盒子、韭菜饺子不妨多吃。


肾阳不足、虚寒一般容易有:

春天手脚还会发凉、怕冷怕风,唇色淡白,下腹冷。还会有白浊带下、腰膝冷痛、尿频的表现。



韭菜做熟了吃,甜甜的,能补中。生吃,行血的能力强,更能散滞导淤。


《本草经疏》载: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


所以吃韭菜时,千万别煮太久太熟,刚刚断生,保留着它辛辣的气味,是最好的。


清明前的韭菜,浊气最小,过时不候



别看韭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它的季节性却很强。


《本草纲目》说它:春食则香,夏食则臭。


越往后气温越高,叶片中的纤维素含量也越高,气味越刺鼻,吃起来便更难以下咽了。


所以清明前的韭菜,就像新生的婴儿,有一种稚嫩的香甜,一过清明,就像人到中年开始油腻了,生了浊气,吃起来也就没那么惊喜了。


所以,韭菜是道家“五荤”之一,就怕它那股让人上瘾的浊气,会影响人的灵气和天性。


温阳补肾的一道菜

春韭炒小河虾



河虾自带咸香且微甜,与韭菜的臭香臭香形成一种独特的鲜香。


虾性味甘温,通督脉强壮阳气,有下乳汁、补胃气的作用。


清明前后也是小河虾当令期,两者既性味相通,又是时令物鲜。绝配~


【材料】

小河虾250克,韭菜200克,料酒一小匙,盐适量。


【做法】


1、材料洗净晾干,剪去小河虾的虾枪,韭菜切段备用。

2、先热锅,再放油,煸炒小河虾3-5分钟,待它稍稍变色,捞出,放盐和少许料酒调味。

3、韭菜下油锅快炒,之后放入小河虾一起翻炒,至熟后起锅即成。


注:《本草纲目》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一顿摄入量控制在100克左右为宜。


【忌·物】忌与蜂蜜、菠菜同食,不生食、不隔夜。


【忌·人】有炎症内热、阴虚上火、发烧等,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