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买煎饼果子,对阿姨说
多放脆麻叶,多放榨菜
多放酱,多放葱花香菜
不要辣椒能便宜5毛钱吗?
这是一位网友分享的
这样鲜明的画面感
是她们讲了十多年的梗
据说是小时候对桃源路的回忆
这样可爱的地方,一定要去
为了错开上下班高峰,沿妹儿1点左右,才拐进桃源路。
说真的,被吓了一跳,不算宽敞的街道,车流量大到堵塞的路段上,还有“见缝插针”的电动车,让我觉得桃源路,一点也不桃源。
这些人刚下班?还是准备去上班?
想不清楚的沿妹儿决定把问题先丢一边,还是看看这附近有啥好吃的吧。
流传的味道,传承的快乐
桃园路行进不久,就看到了肉夹馍还有隔壁的黄家烧饼,成年人才做选择,沿妹儿当然是都卖了,边走边吃。
说实话,酱肉混着蒜末和青椒,味道确实不错,但肉夹馍,肉夹馍,馍实在是太硬了,完全没有酥脆的掉渣感。
隔壁的黄桥烧饼没毛病,买了椒盐口味,酥皮轻轻一碾就碎,不愧是十几年的老店。
顺着桃源路向西走不多远,就看到了,好评热度居高不下的牛魔丸,名字倒是很好记,老早就听在附近上过学的“老郑州”说起过。
店铺不大,好在招牌够响亮。还没走近,就闻到窗口处,飘出来咸鲜的香气,从窗口探头一看,几十个胖肉丸子在沸腾的高汤锅里淡定的浮沉。
点上了上座率最高的“全家福”,其实这“全家福”就是丸子+米线,都是附近学生给叫出来的“花名”。
等“全家福”端上来,丸子没来得及吃,倒先喝了好几勺子的汤。听老板介绍,店里的汤头都是用海鲜熬制的,这也是喝起来这么鲜美的小秘方。
胖肉丸子咬下去,Q弹筋道。牛丸的肉质十分细腻,嘴刁的老饕,一尝就知道是纯手打的,丸子里还加入了芝麻,牛肉与芝麻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口感丰富,鲜香无穷。
吃完了牛丸,沿妹儿发现店里的客人,有放了暑假,念着这一口好汤水,跑回来一解馋瘾的学生。
有下了班不想动手做饭,来这儿躲懒的白领,也有很多,是刚步入中年的父母,带着半大的孩子,来过过嘴瘾的。
店里新上的凉糕
老手艺有代代相传的厚重,记忆里自己钟情的味道,被自己的孩子认同,并一样的喜欢和坚守,对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还有一家店不得不提,就是老郑大南门旁边的小马哥金钱麻辣爆肚。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小马哥就特别火,一时之间街上多出来了好多麻辣爆肚。他们还都叫同一个名字——小马哥。
爆肚原本是京津一带的小吃,进入中原后加入大家都爱的粉丝,配上经典的麻酱腐乳胡椒粉,最后再加入高汤,端上桌扑鼻而来的就是麻酱的香味。
高汤煮透的爆肚,质地鲜嫩有嚼劲,尝到这个味儿就想起那年和朋友聊过的八卦,美食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它会以食物的滋味,让你的记忆温暖又鲜活。
店里墙上贴满了心愿贴,不知道在这面墙上,当年和朋友许下的心愿又实现了多少呢?
活着的留言墙
既然来到了桃源路,还有一家店不得不提,就是老郑大南门旁边的城市之光独立书店。
因为书店周围都是生活设施,所以门头并不起眼,店外墙面已经斑驳,这家书店营业的时间,一定很久了。
进门,是一些周边,还有最近乐队的演出的活动海报。上了二楼,地方很宽敞,中西书库也分的很清楚。
用来静坐阅读的座位边,钉着一封封来自远方的明信片。有人感谢这家书店,让自己和现在的伴侣结识,有人下定决心,把这里作为自己毕业旅行的第一站。
哭泣、喜悦、无奈、彷徨,无数种情绪,无数种回忆,赋予了这面墙坚韧的生命力,这面墙是活着的。
在这里,我还找到了大学时喜欢的一本书,杜拉斯的《情人》,书上边还有不知道谁写的,原作者自述的一段话,字迹清秀有力,边上的字眼有被水打湿的痕迹,后来跟店主打听,得知是前任老板娘的笔记。想来老板娘,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吧。
新与旧,老街新变化
桃源路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浑身都是青春,满眼都是情绪的肆意少年,在他们出现的空间里,色泽明艳,活力顿生,他们的声音舒展到每一个角落,使老街,总有新的变化。
背着书包一起回家的少年
茫然不知道中午吃什么的工人
享受阴凉午后的老板
年轻少女和奶奶
为了生计而奔波的男人
辛苦的瓜农
因为不给吃零食一直哭的小男孩
这里有和少年们擦肩而过,却步履蹒跚的,满眼羡慕的老人;有对生意漫不经心,躺在店门口纳凉的水果店老板娘;还有不知什么原因,躺在公共长椅上解乏的中年男人。
坐在饭馆外边,捧着一碗凉皮,吃的呼噜作响的民工;还有开着拖拉机,身后冒着长长一溜尾气的瓜农。
废弃楼院里,悄悄成熟的苟树果子,小时候是我们争先摘来吃的天然零食,现在被遗忘在院墙里,熟透的果子,落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
桃源路——这里有自我与超我,肆意与克制,是生命的深刻和诗意,也是郑州这座城市最好的温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