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中牡丹的美与情!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唐朝罗隐《牡丹花》

诗文漫解:牡丹开在东风里,应是别有原因。

紫红色的罗绡层层叠叠的卷起,不胜春寒和春风的样子。

若是它能够开口说话,它必是倾国的美人。

就算是它没有人间的感情,一样的也是打动着世上人。

芍药和牡丹比起来,就如同它的陪衬,芙蓉和牡丹比起来,只能躲到清静的水塘里。

只可惜韩弘功成名就后,却不喜欢它,而斩除了它们,辜负了这么秾艳的芳华。

初衣解诗:这首诗是咏牡丹的名诗,其中“任是无情亦动人”,在《红楼梦》里是特指宝钗的。因为红楼梦的公案中,许多人都对这个“任是无情亦动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仿佛是说像牡丹花一样的宝钗,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那么红楼梦里的,任是无情亦动人”的出处,实际就是晚唐诗人罗隐的这首《牡丹花》。

这种牡丹花是用什么样的一种角度来写牡丹呢?简单扼要的来说两点。

第一点,诗人罗隐,在他的生平中间,10多次考进士不中,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他恃才过胜。好在诗人罗隐,在晚唐乱世,并非执着的非要在仕途上有所追求,他的思想,属于道家的,这样,就使他整个人生有着超脱的一面。所以诗里常常有一种非常达观高岸的气息。但是这又不同于那些一心一意求道的人,在这种达观里,有着朴素的济世的情怀。

所以他的诗中是参杂了很多道家的思想,至少是一种较为超脱的想法。

第二点,因为杨贵妃曾经做过女道姑,赐号太真,作者对于杨贵妃,有着另外一种程度的欣赏。他在另外一首《牡丹》诗里,直接就将牡丹和杨贵妃的太真道号挂钩。

知道了这两点之后,我们重新再来看这一首《牡丹花》诗,许多谜团就迎刃而解了。

他说的是牡丹仙子,开放在人间是别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应该是道教中夙缘。她本来就像花神一个,是受不了人间太多的风吹雨打的。所以才说她“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寒。”那重重叠叠的花瓣,是因为某些因缘而长在了凡间。

“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如果说教会她说话,听得懂人间的言语,她必定是像杨贵妃一样的美人。但就算是它不开口,不懂得人间的感情,一样因为她的风姿绰越,上国仙品,而打动的人们。

在这里“任是无情亦动人”的意思,是褒奖牡丹花的高洁,她的美艳是出于凡尘的,是被人仰望,被人寄托的。这是描写花仙最好的词语,而并非是牡丹花冷漠无情。

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对宝钗的描述仍是如此。她虽然长得美艳,却从来不因此自傲。作者说她如“山中高士晶莹雪”,指这种美是可以仰望的,不可以轻慢。也并非说薛宝钗冷漠无情。所谓的无情,无非是指并不是本心用自己的美艳取悦于人,或者是用小情小爱的来惹人怜惜。

这是这一种大气而高洁,美艳而出尘的道家之美,所以作者罗隐许给了牡丹“任是无情亦动人”,而据说罗云非常得意于这一句。这也和他的道家观点是相符合的,没有人生的小情小爱,却有更多的大怀和慈悲。

和牡丹相比,芍药就略逊一筹,莲花则过于清寒。这个和刘禹锡的审美类似,刘禹锡说,芍药妖无格,莲花净少情。刘禹锡的说法,是说牡丹花能够让人产生感情,我想罗隐的意思也是也是如此,虽然牡丹本身无人的感情,但它却激发了人最美好的感情。

那么就不得不说这个韩弘了,韩弘是中唐时候的一名武将,从他的简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出任的是节度使,一直是掌有兵权,持兵自重。但这个韩弘晚年住在长安的时候,非常不喜欢牡丹,看见宅第的牡丹就令人将其砍掉,说我岂能效仿儿女辈?牡丹在他的心目中,是一种妖艳轻薄的花朵。这当然是不懂得欣赏,也暗含着讽刺韩弘的轻薄无知。

当然作者会说一句,在韩弘这里,牡丹真是辜负了她的国色天香。

其中,最引人遐想的情节,就是这个节度使所代表的武力,正是杨贵妃受到催折的强大的外因。所以罗隐的这首诗是赞扬和惋惜牡丹的,其中暗含着杨贵妃死于非命的惋惜。

罗隐是以道家的高度,来欣赏牡丹以及杨贵妃的。说的是牡丹和杨贵妃的思想境界,并非只有外在看到的华美。“任是无情也动人”,说的恰恰是她们的思想品格,并不为人世所理解,人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牡丹花和杨贵妃,就是不被世人爱惜理解,而被摧残。每首诗其实是作者思想的投射,其中肯定也暗含了作者天赋我才,却不被理解,饱受排挤打压的寂寥。

虽然有些故事上说,罗隐实在长得丑。

但也不妨碍他站在道家的高度,拿自己比作牡丹。况且,他的才气也的确是过人的。

那么曹雪芹用“任是无情也动人”,来形容薛宝钗,同样不是指她冷漠无情,只是说她的境界,不是平常人的小欢小爱可以理解的,虽然贾宝玉钟情林黛玉,但仍是对这一个宝姐姐敬重有加。他们虽然不可以是夫妻之间的无间感情,但不损于薛宝钗“牡丹”的美誉。

让我们重温这首晚唐有牡丹花的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