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两样
安徽馄饨
上海汤圆
土猪油汤底
开了二十年
虹口之光
古徽州馄饨
和老板娘聊天,问她:“为什么叫古徽州?”
老板娘说:“因为是黄山徽州当地的口味。”
要死了,要死了!
安徽馄饨要打败上海馄饨了。
老板娘:“不过我们的汤圆是城隍庙的老法师教的。”
“你这猪油有点香的哦!”
“吃粮食的土猪,怎会不香。”
小店终于开业了!一进店门,猪油的焦香气满屋飘散,就知道是来对了。
上海从不缺猪油酱油汤底的馄饨,但这般勾引,犹如农家自制、乡野的猪油香气,却是少见。
“一定要用十个月以上的猪,香气才浓。”
“必须吃粮食,吃饲料的不香。”
看着那盆微微发黑的猪油,我只剩楷点油带回家的冲动。至于馄饨?不重要的。
这家店号称每天可以卖出 5000 只馄饨和 1000 只汤圆,真假不明,但在非饭点的下午三点还顾客盈门,蛮厉害的。
“你这馄饨皮有点黑啊。”
“那是用了黑小麦和山芋粉。”
懂经的人都知道,馄饨皮黄中泛黑,这碗馄饨便至少成功了三分之一。这是姆妈告诉我的,她包馄饨,非黑皮不买。
古徽州馄饨店的皮是定制,除了用黑小麦,还加入山芋粉,吃口有嚼劲。最明显的,哪怕馄饨泡久了,皮也不塌不烂。反观某里香,妥妥败下阵来。
“你这肉好香啊,是品牌的吗?”
“对,雨润的猪后腿肉,每天采购。”
他们家的馄饨只有两种,乡味(菜肉)馄饨和鲜肉馄饨,全是徽州老家的做法。
碗里加猪油、酱油、鸡精、胡椒粉、葱花,拿开水一冲。
那亮晶晶的油花,喷香的猪油,饱满的馄饨,你跟我说是失传已久的上海老味道,我也信!
今年猪肉贵,至少调了两次价。最近的一次,馄饨上浮了 1-2 块,完全可接受。毕竟开了 20 年,小店生意,最在乎的还是店里的人气。
买猪肉一定选品牌货,老板娘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是雨润,要是上海人最爱的爱森,那就更贵了。
“用不起啊,用不起。”
肉是铁定新鲜的,毫无肉隔气。用盐和葱姜略加调味,粉里透白,明亮又鲜甜。有多久,没在小食店里吃到这样好的肉料了?
很多连锁店,大多只能做到稳定,但要说新鲜,百里挑一。
菜肉馄饨倒是没舍得多放肉,不过肥瘦适中的肉馅,浸润了碧绿的荠菜,与清香的香菇,嚼起来微微脆爽,倒也符合姆妈多吃蔬菜少吃肉的教条,也就不必挑三拣四了。
“你这汤圆太销魂了,我想外带回去。”
“确定吗,你不会煮的。”
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不就是汤圆吗,怎么就不会煮了呢?
事发原因是,发现他们家的汤圆比馄饨还好吃。
自家磨的糯米粉和黑芝麻,一同化作白玉和黑洋酥。柔韧外皮,香甜内心,一口气吃掉三个,体重秤警告。
因为过于好吃,忘了问老板娘秘诀。猜测“罪魁祸首”还是那盆猪油,换个领域又立了场大功。
猪油、白砂糖、黑芝麻,汤圆永世不变的内馅铁三角。店家也包得实诚,轻轻咬下,细腻芝麻馅会自己爬到嘴里来,一口入魂,跟抹了蜜似的。
有些人会说汤圆皮太紧,倒不如说纯糯米就是如此。
鲜肉汤圆延续了猪肉馅的良好表现,更有一滴轻盈甜香的汤汁,缠绵舌尖,萦绕不去。
“汤圆很难煮的,你会吗?要用大火先烧开水,等汤圆鼓起来后再转小火,一共要煮 15 分钟。”
冒险带了几只回去煮,不出意料地烂了,糯米皮软得像丢了魂,好似给烂泥怪浇了盆水。太南了,煮个汤圆都太南了。
“你这馄饨给错了,老板娘。”
“那不是他的,是我的。”
如果问老板娘关于食物的诀窍,思路哈清。但一到点单,她总记不清。
食客:“这是他的,不是我的。”
老板娘:“你们不是一起的吗?”
食客:“我们不是一起的。”
老板娘:“你刚刚说是一起的。”
食客:“行行行,你说是就是。”
那位大约是习惯了,嘟囔几声,晃晃脑袋,继续低头吃自己的馄饨。
“一碗菜馄饨,再来两个甜汤圆。”
很多人不加寒暄,进门劈头盖脸就是两句点单。店里的伙计得了命令,又开始机械式地运转起来,周而复始,干净利落。
这样的小店开上 20 年,服务态度早已磨练得波澜不惊,只是将所有工序,全都幻化成自己的肌肉记忆,一切便信手拈来。
好店啊,好店。兀自埋头空碗,满足感上来,道一声谢,钻进怡人的春风里,抹了抹嘴,自我陶醉。
上海必吃:古徽州馄饨店
地址:东宝兴路93号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日 06:00-20:30
电话:13601733972
人均:16元
编辑 / 文字狗阿黄摄影 / 喵了个咪shlm001 电话:13166389937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2igHEBiuFnsJQVPB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