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逊(xùn) 绯红(fěi) 繁衍(yǎn) 诘问(jié)
B.喝彩(hè) 鬈发(juán) 蒙昧(mèi) 愚钝(dùn)
C.酒肆(sì) 涟漪(lián) 盎然(àng) 炽热(zhì)
D.吹嘘(xū) 猝然(cù) 窒息(zhì) 踱步(d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霎时 荒谬 重峦叠幛 怒不可遏
B.汲取 恻隐 粗制烂造 巧妙绝伦
C.颓唐 告罄 骇人听闻 碌碌终生
D.禁锢 执拗 暝思遐想 通宵达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_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______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______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 视死如归 心潮澎湃 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肃然起敬 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 锲而不舍 肃然起敬 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 慷慨激昂 心潮澎湃 永垂不朽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诗:“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这条公路修好才几个月,就到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行车,实在是差强人意。
B.骄傲的人终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C.两个小机器人跳舞时突然四脚朝天,却仍在不停扭动,卖萌的模样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D.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本着“服务G20,奉献 G20”作为目的,杭州市政府发出志愿者征集令,希望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踊跃报名。
B.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母亲》是作者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情深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B.《藤野先生》以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为下文写他的眼睛张本。
D.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8.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 (10 分)
(1)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
(2)亭亭山上松,_________ 。________ ,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 ( 其二) 》)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高度评价,请你默写《使至塞上》一诗中被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完成习题(4分)
寻幽居不遇
庄 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月色入户 户 ______________(2)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4)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三、现代文阅读 (31分)
( 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0分)
人生需要“顶住”
“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 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__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 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8 月 25 日,有改动 )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 (2分)
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 40 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作为这一段的论点。(2 分)
14.结合你的一次“顶住”的经历,谈谈你对“顶住”的认识。(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 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 21 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 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5.结合第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4 分)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 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2分)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1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0.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第段“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一对老舍先生的称呼为什么说取得好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与语言综合运用(10分)
1.名著阅读。(3 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周末的家庭聚会上,满眼都是低头玩手机的家人,你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你如何劝说他们?(限7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5 分)
顺顺同学有一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随笔”。他向你介绍说:“这套书可有意思了,单是书名就很特别。你看,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集子叫《凝动的音乐》。建筑虽然固定不动,却有韵律之美。”
你接过其他三本看了看封面,跟着说:“ (1) ___________ 。” 顺顺又说:“文学家里我最喜欢鲁迅先生了,我想从语文课本中选几篇他的文章汇编成集,你觉得取什么名字好?”
你说:“集子就叫《___________ (2)》吧,因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顺信服地点点头。
(1)从下面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仿照顺顺的说法,表达你对书名的看法。(2 分)
书名:《穿过地平线》 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
书名:《看风云舒卷》 作者:气象学家竺可桢
书名:《彼此的抵达》 作者:桥梁学家茅以升
(2)在横线上填写自拟的集子名称,并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60 分)
19.题目:以《这,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文体规范。记叙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或虚拟名称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