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00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默写完整王绩的《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kè(_______)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nyángdùncuò(___________)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3)有的从图拉驾车来,在客厅里zhèngjīnwēizuò(________)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gpílìjìn(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B.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的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C.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骄傲的人最终总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D.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副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去掉“通过”或“使”)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提高”改为“增强”,“基础”改为“前提”)
C.市文明办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更多人研究、了解国学经典。(将“了解”和“研究”调换位置)
D.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删去“不是”)
5.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按要求答题。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极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不超20字)
(2)将这则新闻的结论补充完整。
二、阅读(46分)
(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3)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把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B.作者描写的“积水”“藻”“荇”,其实是写皎洁的月光。
C.本文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D.“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了作者被贬期间知己难寻,迫不得已去寻找张怀民。
(二)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汝太奇,岂可为钱而诳人。”
(选自《封演闻见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买者求见/见往事耳
B.遽辞不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但手熟耳
D.家人将受直矣/直视无碍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
11.结合内容,说说你对陆元方的“不利己”行为的看法。
(三)
藤野先生
鲁迅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2.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欢呼。
13.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
B.文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C.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右翼青年的愤怒。
D.文章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14.作者在课文中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导致作者意见变化的事件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17分)
隔壁的父亲
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里呱啦的电话。我对父亲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这才想起又该七月七了。我们这里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
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圈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我不仅会拘束,你的朋友也会拘束。”我说:“如果您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再说,我早想跟您吃顿饭了!”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房。这样,我就既能够不驳朋友面子,又能陪父亲吃一顿饭了。父亲倒是勉强同意,但路上还是一个劲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去了,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你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
做东的朋友一连敬酒三杯,废话连篇。我念着隔壁的父亲,心里有些着急。我说:“要不我先敬大伙一杯酒吧,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否则,罚你六杯。我笑笑,我说:“我爹在隔壁。”
满桌人全愣了。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你这算什么?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而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一盘水饺,他说,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
父亲进城一趟,送我五十六个烧饼,一兜大蒜,一兜土豆,一兜菜豆,一兜韭菜,两个丝瓜,八个南瓜,然后,在一个小包厢里独坐一会儿,再然后,饿着肚子回家。而他的儿子,却在隔壁与一群朋友吹牛扯皮,还美其名曰:周末小酌。
我端起杯,对朋友们说,咱们敬我父亲一杯吧!朋友们一起举杯,干了。
可我的父亲,既不会看到,更不会知道。此时,他正坐在开往乡下的公共汽车上,怀里抱着一个装了城里水饺的饭盒。
15.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接电话应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实情,一起去敬酒。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三、写作(3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30分)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为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他是个大个子,像一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中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回来!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了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在中国是到处流传的——这似乎主要回溯到他的红色游击队刚刚开始组成的年代,当时湖南苏区还没有处在共产党的全面控制之下。在何键“农民大屠杀”时期许多农民有亲友遭到牺牲,或者反动派在何键统治下夺回权力后,本人遭到地主殴打和压迫,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
我忽然问李长林结过婚没有。“我结过婚了,”他慢慢地说,“我的妻子在南方被国民党杀死了,”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无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我以后在路上还要从其他红军旅伴那里了解到更多这方面的情况。
1.选文选自_____________所写的纪实文学作品《______________》(2分)
2.根据选文,联系原著概括贺龙的性格特点。(3分)
3.结合选文分析原著的艺术特色。(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