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0年,靠这三国帮忙,我们终于摸透了米格-21的技术

2019-08-03     春秋史馆

二战后,航空科技进入喷气时代,美苏先后研发出了F-86和米格-15战机。当时我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抗美援朝时还开着老旧的螺旋桨战机,是苏联构建“米格走廊”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停战后,苏联出于对冷战形势的考虑,决定对我国提供全面工业援助,其中就包括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

1950年10月,我国获得了第一批米格-15,命名为歼-2。新成立的航空工业局以雅克-18教练机和米格-15为基础进行研制,后来又参照了最新的米格-17F战机,于1956年7月完成第一架歼-5的组装。这是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成为能够量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1959年又引进苏联米格-19战机,以此为样机仿制出第一架超音速战机歼-6。

60年代是二倍超音速战机的井喷式发展时代,美国研发出了F-104战机,苏联研发出了米格-21战机,法国研发了“幻影”F1,我国只能寄希望于苏联的援助。1961年,中苏达成协定,授予我国米格-21F战机以及发动机生产许可,由苏联提供全套的生产技术资料、发动机散装件、部分零件和导弹部件,以及12架成品机。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米格-21F的合作终止,我国最终只得到几架米格-21F样机。

飞机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机械,没有生产技术资料,飞机的结构原理、启动设计、拆装顺序、材料、加工工艺就无从得知,一项技术不过关,整体性能就不达标,批量生产更是无从谈起。1962年,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做了“技术摸透”部署,制定了39项研究课题,进行了3000多次风洞试验,试验了26种新材料,下定决心要摸透米格-21F的所有技术难题,为我国自行研发战机打基础。

从1962年到1978年,我国陆续生产了多种米格-21改型战机,从歼-7Ⅰ到歼-7Ⅱ一步步接近米格-21原型机。1978年,我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和孟加拉,考察了他们装备的米格-21MF战机,同年又购进埃及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样机各一架,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技术分析,改进生产了歼-7Ⅲ/ⅢA战机,于1991年首飞成功,至此才算真正摸透了米格-21的所有技术,前后耗时30多年。此后,歼-7成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出口数十个国家,就连美国也购买了30架,用于研究米格-21原型机的性能。算起来,歼-7服役了50多年,为我国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堪称我国航空史上最成功的战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wV-W2wBUcHTFCnf9n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