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相关终末期的肝病或肝细胞癌的诱因而导致死亡的患者每年会超过100万人,只在中国,每年患肝癌的人数都要超过30万人。所以乙肝转变为肝癌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对乙肝的研究与应对依然非常严峻。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的Peter Schirmacher教授总结出了人类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他的观点是:肝癌发生的一般机制,也就是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会导致癌症发生的机制。
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持续加快的细胞更新会导致乙肝细胞DNA复制增加,使突变率猛然升高;
二是已经坏死性炎症激活肝细胞内的炎症信号通路,然而这些信号通路具有促进癌症发生的作用;
三是血管形成的改变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四是肝硬化会导致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改变,进而致使基质—肝细胞信号的转导改变。
当前已经知道的可以致癌的因子主要如下:
HBV(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首先,HBV基因组编码具有的两种转录激活因子(HBx和preS),对多种细胞基因(如MYC,AP-1和EGFR)存在很大的作用;其次,即使HBV自身复制不需要基因组的完整性,但是大多数慢性的HBV感染所导致的肝癌中都会存在HBV-DNA克隆增殖甚至进行多重整合。
HCV(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慢性乙肝引起肝癌几乎全部发生于完全肝硬化(complete cirrhosis)的患者,这一方面支持HCV致癌能力较HBV弱,另一方面也明确表明了肝硬化是诱使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黄曲霉毒素的作用:黄曲霉毒素B1已经被证实与基因突变有关,该突变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该突变一般常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然而欧洲却没有相关的病例,这也许是分子肿瘤流行病学的第一种模式(食物真菌污染)。
铁贮积病的作用:一旦铁贮积病患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其肝癌的发生风险就为20%~25%。(
铁在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多种因素可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铁缺乏或铁超载。铁超载常见于遗传性血色病(HH)、输血、溶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慢性贫血、高铁饮食等。由于肝脏是铁储存的主要部位,铁超载与肝脏疾病关系尤其密切。有效地控制肝铁过载,对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病的确切致癌机制目前不是很明了,但是可能和自由基的形成有关。人类要想在生活中做到预防肝癌就应该首先防治HBV、HCV感染,尽量避免黄曲霉毒素对食物的污染,注意和预防铁贮积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