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冶源小学:让数学大阅读成为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2019-06-26     潍坊教育播报

数学是一种语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语言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能力也将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

然而现在,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弱,教师忽视数学阅读,家长不管数学阅读,已经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建构高效课堂的的“绊脚石”。

为此,临朐县冶源小学开展了“数学大阅读课题研究”,在阅读的广度上,读大量的数学方面的书籍,扩充知识面;在阅读的深度上,与其他学科的阅读结合,让孩子通过阅读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并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一、 构建创意数学课程

1、挖掘教材中的阅读资源,构建数学拓展课程。

把每一册课本中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整理成册。这些内容主要是信息窗、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字诗、数学人物的介绍。

在整理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当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无外乎几个板块:“数学故事编写”、“聪明小屋”、“你知道吗”以及数学实践活动,涵盖的内容涉及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经典名题、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分段安排数学阅读书目,构建数学故事课程。

故事课程内容包含数学游戏、数学绘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史料等,学校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并能在课堂中延伸的数学读物,把每一本读物中包含的数学知识与教材链接起来,让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应用,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3、搜集数学经典素材,创设经典阅读课程。

首先把数学经典阅读定义为四大类,具体包括:数学概念、经典名题、经典故事、经典名著。我们分工合作结合教学的实际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确定“经典阅读”的具体内容,整理成为校本课程。通过不同层次和水平课程的建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师生被动阅读变为师生主动阅读。

二、创建“寻-释-展”三步阅读流程

1、寻:筛选文本中的有用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采用“三读一画一议”的方法,即内容读三遍,一二遍初读感知并记忆内容,在第三遍阅读时准确提炼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言与同桌交流由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的问题,选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释:分析文本中的条件,实现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量关系的转化,建构解题模型。

文本材料问题的释疑是思维的对话,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两个基本步骤,让学生采用关键词句、信息确定、情景再现、数形结合等方法找准条件,解决问题。

3、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拓展应用所学知识;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延伸阅读,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通过展示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延续性的理解,让所学的模型动起来。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

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制定学生课堂阅读效果评价表、课堂阅读表现评价标准,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学生填写课堂“阅读回头看”记录卡,回顾反思自己的阅读。

同时,作为发展性评价方式,每学年开展一次数学节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展现阅读效果,内容有:讲数学故事、写数学故事、演数学故事、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手抄板大比拼、七巧板展演。

借助活动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归纳、交流、表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这既可以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收获成效

首先是学生从众多的数学信息中发现问题并准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听讲习惯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数学成绩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是老师的专业发展得以进一步提升。

《小学创意数学课程开发与研究》获县政府成果二等奖; 《多措并举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获县政府成果二等奖;《读中学-数学大阅读》校本课程获县级三等奖;《改变,从阅读开始》、《浅谈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发表在《山东教育》上;《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之我见》发表在山东教育报上。 (张雪芹 张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u6NV20BJleJMoPMqT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