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次“加大逆周期调节,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的同时,风控一直是监管层不敢放松的紧箍咒;
这次降准是在压住房地产后的一次“宽货币”,意图使流动性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达到结构性宽信用的政策目标。
其实“降准”是一个市场认同度高、但实际并不十分好用的政策工具,因为它受到“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规模的刚性约束”。
总体来看,此次“稳增长”决策层很“很克制”!
此次降准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降准,也是第二次全面降准,更是四年来第一次全面+定向的“双降”!
央行强调,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此次“稳增长”,政策面整体仍较为克制,2015年大宽松很难再现。
2018年一次降准,五次定向降准;2019年1月全面降准,5月定向降准,又改革式降息,这一次虽然是“全面+定向”降准,但是政策面较为克制,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考虑到金融出清还在继续,2015年大宽松很难也不可能再现。
与此同时,在决策层“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对“银行资金流向”的监管也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一周内三次会议猛攻“逆周期调节”——
8月31日,这是一个星期六,金融稳定委员会会议的报道看,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二是支持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三是鼓舞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工具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支持小微企业;四是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为更多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条件;五是加快相关法律修订,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具体而言,一是稳就业,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用好1000亿失业保险基金做好技能培训;二是稳物价,落实猪肉保供措施;三是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四是稳投资,加快地方专项债的落地;五是降低利率水平到位,用好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用媒体的语言来说,国务院常务会释放的是三大重大利好,其一是全面降准;其二是定向降准;其三是启动“大基建”。
9月5日金融委召开的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工作会议,重点一是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放力度,克服顺周期思维;重点二是金融机构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重点三是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重点四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重点五是支持银行更多利用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金;重点六是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重点七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而就“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的同时,风控一直是监管层不敢放松的紧箍咒——
就在9月4日国常会“强调及时的降准”的当天,互金整治办和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支持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惩戒力度;
当天,媒体报道,银保监近日起草了《银行保险机构案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银行保险机构案件管理工作,旨在从源头防堵案件风险;
而在9月6日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小投资者服务论坛上,司法部副部长刘炤透露,“《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草案)》正在修改之中”,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则提及正在推进证券法起草,将提升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
可见有关方面对“流动性定向投放”,仍然加以“严密管束”!
“降准”是一个市场认同度高、但实际并不十分好用的政策工具,因为它受到“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规模的刚性约束”。
从去年至今,信用债到期收益率已经下降了超过100BP,但银行贷款利率(一般贷款)只小幅下行了大约7BP,货币宽松传导至实体融资成本上的效果不佳。为此,央行在前期做了利率并轨,将贷款定价基准改为LPR,并改革LPR的报价形式,形成在MLF+利差的报价模式。
但第一次LPR报价受制于银行的负债成本偏高与维持息差的意愿,调降幅度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来引导LPR利率下行,使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等主体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次降准是在压住房地产后的一次宽货币,意图使流动性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政策扶持的主体,达到结构性宽信用的政策目标。
4月份以来,监管机构强化了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控,无论是直接针对房企融资的23号文、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窗口指导,抑或是LPR改革后针对居民住房贷款的特殊规定,都对房地产行业的信用与融资环境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后续预计将继续加大对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融资的监管力度。
而与此前降准不同,这次降准有其特殊性。2018年以来,央行虽多次进行了降准操作,但其本质上都是结构性或对冲性质的宽松,如之前置换MLF或对冲大规模的缴税,或对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高的银行给予准备金上的优惠。
但此次,央行是在缴税规模偏小的9月直接全面降准0.5%,宽松与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更强。
这次降准,从形式上形势上“没有沿袭过去以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置换MLF”的做法,但这是个操作问题,最近到期大约3000多亿的MLF,从此次情况看,央行收回MLF之后并未续作。说明,“降准释放的资金至少会有一部分与MLF产生对冲效果”,这样的对冲效应似乎也在体现“不搞大水漫灌”的原则。
同时,现在降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为了平衡LPR下调带来的银行惜贷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