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明,这位行走的巨人,在中国雄狮沉睡之时,靠着双足徒步全球,以自己的方式大展中华民族之顽强意志,博大胸襟。
国遭重创,誓扬国威
1930年的夏天,民族遭遇列强入侵,年轻一代,似是萎靡不振。民族威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此时,潘德明等人心中忿忿不平,年轻的热血催促着他们必须有所作为,一展国威。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成立一个叫"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组织。他们踌躇满志,立志单凭双足,遍历全球,宣扬中国精神。
梦想的道路上难免有枪林弹雨。各种始料未及的挫折和意外的发生,都意味着总有人会中途退场。"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也不例外,成立不久,组织成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退出,90年前,只有潘德明,带着最初的壮志和憧憬,开始了这既孤独又悲壮的全球之旅。
足行万里,遍访名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30年,潘德明下定决心,要徒步走到全球各国仰慕的名人身边,倾听伟人的故事,同时分享自己的见闻。他先后历经法国、英国、美国、古巴、巴拿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
1933年7月,潘德明到达法国,在驻法大使的引荐下,拜访当时正在法国养病的小六子。彼时小六子兴致不高,但是一听拜访之人是徒步遍游全球的奇人潘德明,便欣然接待。
潘德明出发之前,特意制作一个大笔记本,期望拜访的诸位名人得以在笔记本上留下珍贵的墨宝。而此行,小六子在笔记本上题上二字:壮游,以此赞叹潘德明的惊人意志,亦以此勉励他继续前行,扬我国威。
法国之行,潘德明还获得法国总统和外长的接见,总统勒布伦听闻潘的事迹亦十分感叹,他以拿破仑一句话相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之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随着旅程的进行,潘德明的伟大事迹被广泛地传播,一直流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总统亲自接见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友人,并以一枚金牌相赠。临别时,罗斯福赠言:荣誉永远是属于有奋斗精神之人,愿你在今后的旅途中更加勇敢。
潘德明的旅程有赖于他本身的坚韧和意志,当然也离不开同胞的支持。
1934年,他在一名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来访印度,拜见甘地,甘地赠其一面亲手用麻布编织的国旗和一张签名照。除了甘地之外,他还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诗人泰戈尔。
泰戈尔听闻其伟大事迹,触动之余,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之时,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一同分享这个未来给予我们的快乐。
潘德明的"步行全球"之旅,完全不是空谈,整个旅程期间,除了渡海乘船,以及在泰国买过一辆自行车之外,其余旅程,完全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此等意志,非同凡响,就连一向鼓吹意志力的希特勒也倍受感动,不仅接待了他,更与他聊了整整两天,临别之时还送给潘德明一副自己绘制的画作,以表自己的敬重之意。
其实,元首早年也是一个画家,心怀壮志,梦想遍历全球,而今,年轻时代的梦想被眼前的这位小伙潘德明所实现,他自然是感慨万分,对其欣赏不已。
即使两人身份、境遇不同,可是单凭这份勃勃雄心,就足以触发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感。
排除万难,载誉归来
潘德明足迹遍布全球,他沿途播下了闪耀着民族之光的种子,收获了各国有权势有名望人士的接见和敬重,而他的这些成就,凭的是什么?
其一,所谓的"环球之旅",其实更像是一场冒险,所到之地,都是一片陌生的领域,前方之路,会有怎样的困难与艰辛,都是他所始料未及,更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在印度的原始森林,他经历了虎口脱险;在耶路撒冷翻越一个山口时,突遇劫匪,金钱财物被洗劫一空;前往保加利亚首都途中,因为不了解当地点头表示否,摇头表示对的风俗,与目的地渐行渐远,走了不少冤枉路;在墨尔本山区,还遭遇土了着人袭击。
一路艰辛,一路奇遇,不是电影,却比电影更具戏剧性。物资匮乏是家常便饭,精神体力的透支是在所难免,各种未知的风险更是防不胜防,常人恐难有此等意志力和乐观心态一一克服,可是潘德明做到了。
其二,当时的时代背景——物质上积贫积弱,交通不便,工具匮乏;精神上国人思想尚未觉醒。相比于现在,潘德明无异于要付出多好几倍的艰辛去完成这一趟冒险的旅程。
然而,即使他和外面的世界存在文化、地域的隔阂,但还是凭着自身的壮举,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甚至赢得了全世界对中华民族的尊敬。
环球之旅,历时8载,各种艰辛,难以想象,在他计划前往最后一站日本之时,却传来东北三省被据的消息,于是他果断结束这段漫长的旅程,回归祖国的怀抱。
回国第二天,事变爆发,潘德明更二话不说,将原本用于深入考察探险筹集来的10万美金全数捐给抗战前线。
心怀大志,更心怀民族,潘德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当代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太多英雄的事迹,有太多值得歌颂的伟人在历史的洪流里渐渐被遗忘。
丈夫壮志,诚不能忘,新生一代,势必铭记,并加以传承,民族之魂,唯有在这代代相传中方能永远闪耀光芒。
文/秦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