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2023-03-02   当代公益

原标题: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2023年2月19日,鸡蛋姬的好友表示“她的生命永远地停在了2023年1月23日。”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成为了网络暴力的牺牲品。

一个个陌生人在光洁的屏幕上动动手指,用诋毁、谩骂的言语,捏造的事实,就可以隔空摧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

01

只是因为她染了粉色头发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女孩在网上的名字叫“鸡蛋姬”,她用社交软件分享自己的生活及成长经历, 分享自律、学习的方法,看上去是个积极正面的女孩,像一朵向日葵,温暖而向阳。

(小红书主页部分截图)

2022年7月13日,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医院,与病床上的爷爷分享这个喜讯,并拍下了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平台留作纪念。

(笔记部分截图)

单亲家庭成长的她,对爷爷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写道,是爷爷教会了她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别人,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会无条件爱她的人······考研的动力之一,就是要让爷爷为她骄傲。

笔记部分截图)

她本想记录这一个难得的瞬间,但 没想到,自己的粉色中长发却带来了一场悲剧。

有的人嗅到了商机,利用她逆袭的故事、她和爷爷的照片,打造了一批营销账号,通过发布虚假宣传,借免费材料吸引学生添加微信,然后引导报课交学费,赚取利润。

侵权行为部分截图)

最为可怕的是,有网友不停指责她的粉色头发,对她进行人格侮辱,造黄谣,诅咒她最爱的爷爷,甚至造她和爷爷的黄谣,言语不堪入目。

侵权行为部分截图,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造黄谣,真的很卑劣

她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之旅,并得到了正规律所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服务。

(律师声明

她曾说:自杀是没有用的

一开始她很坚强,她说:当事人选择自杀是没有用的。她坚定选择与造谣者斗争到底,为了公义,更为了亲爱的爷爷。

笔记截图)

不得不说她很冷静,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向平台举报、投诉了利用她照片牟利的账号,并在公证处依法取证,对他们侵犯其名誉权的行为,要求删除内容、评论并赔礼道歉,否则将以控诉方式对其侵权行为申请赔偿

对于恶意评论,用侮辱、诽谤的方式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在第一时间做了取证,要求对其立刻停止侵权行为、删除相关不实信息,并赔礼道歉, 否则将以控诉方式对其侵权行为申请赔偿如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将承担三年以下有其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责任。

一个个嘴硬的匿名者,在收到律师函、起诉信息后,开始道歉。

侵权行为部分截图)

左右滑动查看图篇

但是造谣并没有因为她的维权而停止,让她更加崩溃的是,网络的谣言蔓延到了现实中。

她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坚持从每天早上9点一直骚扰她到凌晨1点,被禁言了就申请小号再继续。

“他们辱骂我的人格,搜索我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电话短信骚扰,还威胁要找学校乃至家人等。他们好像不需要做别的事,除了网暴我。”

这件事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媒体的舆论站在她这边,但是如潮水一般的恶意并未停止,它从四面八方而来,不曾中断。

侵权行为部分截图)

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

无骨,亦能伤人,文不能言,字字诛心。

这些文字的杀伤力,就如同一把软刀子,刀刀不见血,但却刀刀致命。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恶意?维权的过程,就如同对她的第二次伤害。

她把头发染回了黑色。

她开始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严重失眠,吃不下饭,她一度想到自杀。

2022年11月24日,她因抑郁症复发住院接受治疗。

2023年2月19日,她的好友表示“她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023年1月23日。”

郑灵华,出生于1999年女孩,最终还是成为了网络暴力的牺牲品。

02

网络施暴者的真面目

评论是自由的,但 事实是神圣的,在网络评论中对他人的恶意攻击、捏造事实、侮辱、诽谤这些侵权行为,是犯罪。

人格病变

他们依据一张照片,她的发色,探望爷爷的行为,以及不充分的网络信息对其产生错误及片面的看法,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的偏见。

偏见往往来自于自己的无知与狭隘, 越是知识贫乏的人,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它与认知过程有关,更取决于认知程度。

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体的内部因素解释偏见,把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是一种人格病变。

反社会性行为的 “社会传染”

对他人进行言语辱骂、侮辱,传播言、诽谤,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是反社会行为中的典型的关系侵犯行为。

互联网的发展,让这种行为越来越普遍。

在平台算法的加持下,互动率越高,平台给予的流量曝光就会越高,加入讨论的人群随着曝光的增加也越来越多。

你可以发现:当一个恶意留言出来以后,第二个、第三个······恶意留言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引发“社会传染”。这些参与其中的个体,逐渐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

在群体的环境中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反社会行为,讲出平时不敢讲出的言语。

就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引发一场根本停下来的浪潮。

匿名的“罪犯”

“网络暴力”行为本身,是去个体化的一种体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是网络的匿名性。

在群体中隐匿掉姓名的人们,开始觉得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类的行为多了,他们开始降低了自己道德的判断标准,而肆无忌惮。

人内心中所有的幽暗,都在这个匿名隐身的网络世界得到释放。

2010年1月1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15 岁少女菲比·普林斯在与学校一名颇受欢迎的男孩简单交往后,遭到学校两伙女生团体的欺负。在其Facebook主页上,有同学留下大量污秽的不实留言,称她为“荡妇”和“婊子”等。在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诽谤和骚扰后,普林斯在家中上吊,结束了生命。

这是世界上第一起被公布的网络暴力的案例。事件发生以后,Facebook开始大力推动实名制。

2017年,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对版块发起者和管理者实施真实身份信息备案、定期核验等。

此项规定出台,标志着我国网络实名制尘埃落定,网络匿名犯罪者,将不再隐身。

但是网暴事件,却并未因此而停止。

03

网暴为何如此猖獗

行为主义认为,惩罚能够减少一个人的侵犯冲动,但是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尤其是对网络施暴者的侵权惩罚,那么它难在哪里?

归因一:对方“天真”、愚蠢且 人数庞大 。

他们不觉得你可以找到他,天真地以为拉黑、销号就没事了,甚至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违法了,需要承担 法律责任。

要命的是,存在这种存在侥幸心理、且法律意识淡薄的人,是个庞大的群体。而平台算法与规则的加持,让这群人得以 聚集在一起。

在匿名外衣的保护下,他们肆无忌惮,愚蠢地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

归因二:维权时间长,惩罚来的太慢

在对侵犯行为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且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

一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侵犯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

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司法起诉需要6个月,所以 在网络暴力事件的维权中, 对案件做出迅速的反 应 几乎是不可能

归因三:受害者的忍气吞声

在现实中,大部分受害者会选择拉黑对方,自己默默承受,很少有受害者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以往的网暴事件中,只有极少数的施暴者为此 付出代价受到法律的惩罚

所以,“网暴”的犯罪成本一直很低,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而网暴者逍遥法外 。

网络维权方式参考

第一步:保留对方的犯罪证据。

对所有的侮辱、诽谤行为截屏固定证据。

第二步:让隐身的网暴者现身 (来自罗翔老师)。

去法院立案,需要知道网暴者的真实信息,比如姓名、电话、联系方式,可以尝试以下四种途径:

途径一: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持调查令去各大网络平台调查出网暴者的个人信息。

不过,在司法实践中,有部分法院曾以还没有立案为理由,拒绝调查令的申请,所以调查令有申请失败的可能。

途径二:给网络平台发律师函,要求网络平台提供网暴者的个人信息。然而,有可能失败,网络平台有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责任。

途径三:到法院起诉网络平台,把网络平台作为被告,同时把网暴者作为共同侵权人,要求网络平台提供网暴者的个人信息。

途径四:向公安机关告状,公然侮辱、诽谤,属于行政不法行为,保留证据,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直接依照职权,查询违法行为实施者的个人信息。

第三步:去法院对网暴者提起诉讼,主张法律责任。

每个公民享有名誉权不受侵犯,当你因网络上的不实揣测受到伤害,面对他人言语侮辱时,可以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思考

我们永远无法阻挡这些陌生人的恶意,就像我们不可能清除人类内心的幽暗,所以 我们建立秩序,将恶意关进法律与道德的笼子。

但个人,如何能与基数庞大的网暴者对抗?

“鸡蛋姬”的事件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网暴事件本身,是具有公众利益属性的事件。网络维权的本质,是在拉着网民、平台、法律体系与社会文明一起进步。

而这,不应该是某个人的战斗。

这15个故事治好了我的焦虑

一场关于改变的“众筹”

这份年轮问卷,我想送给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