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流落江苏多年被找回,刘少奇给养父写信:养母丧葬费,亲父出

2023-02-14   资深人士说文史

原标题:儿子流落江苏多年被找回,刘少奇给养父写信:养母丧葬费,亲父出

1946年一天,在上海繁华街道上的一家照相馆里,一个满脸褶子的老农民,从裤腰带里掏出一坨皱巴巴的小布袋子,随后打开布袋,里面放着一叠又旧又皱的纸币,尽管纸币皱巴巴,但还是被老农民整齐地叠在一起,这是老两口攒了很久的家底。

老农民拿着钱,有些犹豫,也有些心态,但看到身边的妻子和儿子,他还是狠下心来,把布袋子递给了照相馆的老板,作为照相的费用。

这是老农民人生中第一次照相,同样也是妻子、儿子第一次照相,更是一家三口第一张全家福。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饱饭都成问题,老农民狠下心来照一张全家福,真是不寻常。

一家三口略带拘束地坐在背景板下,在照相师傅的一声“笑一笑”下,一家三口迎来了第一张全家福。

1946年,上海还未解放,国内还处于内战时期,老百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连饭都吃不饱,大户人家都减少消费了,一个老农民哪有闲钱照相呢?这一家三口拍照的钱,有不少还是找乡里乡亲借的,他之所以狠下心来拍照,只有一个原因:他的16岁儿子将与他们分别。这个儿子是养子,是抱来的,儿子的亲生父亲已经派人来接孩子了。

老农民名叫朱文玉,旁边的16岁大小伙子叫朱鸿兴,看着儿子,朱文玉眼里满是不舍,黝黑干枯的脸庞上,愁云满面。而妻子早已泣不成声,抱着儿子不愿离开。朱文玉叹了口气,从身上掏出一些烟叶,然后就着自己的烟枪抽起烟,随着一朵烟雾升起,朱文玉的思绪回到了十几年前他收养儿子的场景。

1933年,朱文玉从江苏奔赴上海探望自己的继母。

朱文玉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庄稼人,一辈子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农忙时,每天太阳还未升起就起床赶到地里,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农闲时,他也不闲着,到处给别人打零工,或者给有钱人家弹棉花。在他的辛勤劳作下,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至少还能保证个温饱。

来到上海后,他按照地址找到了继母家,这次继母让他来,一方面,她自己想念儿子了,虽然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继母一直将他视若己出,而朱文玉非常孝顺,一直将继母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另一方面,继母知道儿子结婚多年一直没个孩子,前几年收养了一个闺女。

这次继母是想给儿子收养个男孩,毕竟在农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继母担心儿子老了以后,老无所依。

继母与儿子朱文玉吃过饭,随后从屋子里抱出一个小男孩,亲手交给朱文玉。看到这一幕,朱文玉有些不知所措,直接懵在原地。继母看出老儿子的顾虑,对他说:“这个孩子,你带回去养,当自己孩子,娘能给你保证,孩子身份干净。”

朱文玉上下打探了眼前这个男孩,孩子只有三岁左右,尽管脸上脏兮兮的,身体很弱,面黄肌瘦,身上还有不少疮,可一双大眼睛却异常清澈。朱文玉很喜欢这个小男孩,他也心疼孩子,他和妻子正想要一个男孩呢,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朱文玉毫不犹豫地回复继母:“好,那我带回去好生养活。”就这样,朱文玉有了儿子。

为什么朱文玉不仔细询问孩子的来历呢?其实,在那个动荡社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非常普遍,许多孩子没了父母,也有许多父母没了孩子,朱文玉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收养了没爹妈的孩子,照样过得顺心如意,眼前这个孩子,朱文玉非常喜欢,他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有缘,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

第二天,朱文玉来不及休息,就收拾行装,准备带着孩子返回江苏老家,离开前,继母拉住朱文玉对他说:“孩子没名字,小名叫毛毛。你后面给孩子取个名字吧!”就这样,毛毛跟着朱文玉回到了农村老家。

第三天,毛毛的到来,朱文玉妻子非常高兴。她一辈子没能为老朱生下一儿半女,心里非常愧疚,如今看到丈夫有了子嗣,她眼里的泪水直打转。朱文玉看到妻子的眼泪,也是叹了一口气,他没怨过妻子,也明白妻子心结,如今毛毛的到来,希望可以打开妻子的心结。朱文玉之前收养的女儿朱鸿楼见到弟弟后,也非常高兴,常常围着弟弟看。

一家人因为毛毛的到来,整个屋子都是欢声笑语,而邻居也听说了朱文玉抱回一个男孩,也都来家里恭喜朱文玉,朱文玉也非常高兴,就让妻子做一些菜款待街坊邻居,并特意抱着孩子给邻居们炫耀。

酒足饭饱后,邻居们也都陆续离开了。送走邻居,朱文玉抱起毛毛坐在大堂,他冲着孩子做鬼脸,毛毛也被逗得直乐,朱文玉想给毛毛取个好名字,他苦思冥想了很久,最终他给孩子取名朱鸿兴,和大姑娘的鸿楼搭配。

就这样,毛毛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朱鸿兴。

孩子被安顿下来之后,朱文玉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治好孩子身上的疮,尽管疮不致命,但朱文玉还是下决心要给孩子治好病,让孩子健健康康地生活。为了给孩子治病,朱文玉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换了一些钱后,他和妻子带着儿子东奔西走,到处访医问药,就这样,朱文玉给儿子买了很多药。

治病光靠吃药可不行,孩子的营养必须跟上,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夫妻俩每天只吃山芋、黑面等粗粮,把家里的粮食和白面都留给孩子吃。姐姐朱鸿楼非常疼爱弟弟,为了弟弟,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守在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前,看鸡窝里有没有鸡蛋,如果鸡下蛋了,朱鸿楼就马上掏出来送到厨房,让妈妈给弟弟煮鸡蛋吃。

就这样,边吃药边食补,在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朱鸿兴的身体才有起色,身上的疮也逐渐好了起来,看着朱鸿兴越来越红润的脸庞,一家人非常高兴,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了几年幸福时光。然而,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朱文玉觉的不能让孩子和自己一样,一辈子当农民,要让孩子上学,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朱文玉和妻子商量,要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不管怎样,读书是一条出路,总比长大后种一辈子地强。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一个农民哪有什么钱送孩子读书呢?农民的孩子读私塾难度有多大?

早些年,能读起私塾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富农以上的大户人家才能供起,普通老百姓没有能力送孩子去读书,有的甚至想都不敢想。朱文玉家虽然不是贫民,顶多只能算一个中下农,一家人辛勤劳作一年,也勉强糊口,如果再送朱鸿兴去读书,这就意味着,一家人要挤出多年的口粮,才能勉强供孩子读几年私塾。

尽管困难重重,但老两口最终还是咬咬牙把儿子、女儿都送到私塾去读书。朱文玉虽然是个农民,但他的思想不保守,看得很远,他认为,女儿、儿子都一样,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重男轻女。既然能送儿子去读书,那么,女儿也同样要供出来,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

这两个孩子虽然都不是自己亲生的,但他们早已是相亲相爱的一家。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在夫妻俩的精打细算下,两个孩子都出去读书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夫妻俩更加拼命地干活,还经常搞一些副业赚钱供孩子读书。而朱鸿兴和姐姐一起上学放学,他俩也非常懂事,都非常体谅父母,每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姐弟俩都背着小筐,在路边捡粪,粪便散在田地里可以是农作物最好的肥料。

五年后,姐姐朱鸿楼嫁给了隔壁乡的一个陈家小伙,陈家的境况和朱家差不多,姐姐嫁给的人,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朱鸿兴和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姐姐出嫁后,朱鸿兴非常不舍,他十分惦记姐姐,每到农忙时,朱鸿兴忙完家里活后,他总会跑到姐姐家,帮姐姐全家干活,顺便看看姐姐。一来二去,陈家和村里人都感慨:“朱家姐弟俩,没什么血亲,却比亲姐弟感情还好。”

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不稳,朱文玉为了让儿子有个稳定的生活,就把他送到上海学做皮鞋。当学徒虽然辛苦,但学一门手艺之后,至少能吃饱饭,如果留在村子里,看天吃饭,儿子有可能跟着自己挨饿。

朱鸿兴也很争气,学手艺非常刻苦,仅仅一段时间,他就掌握了做鞋的技巧,还得到了师傅的夸奖。在上海期间,朱鸿兴非常挂念自己的养父母,经常给养父朱文玉写信,每次接到朱鸿兴的来信,父亲朱文玉都会由衷感慨,如果日子能够一直这样过下去多好。

为何会如此感慨呢?因为朱鸿兴是抱养的,他是有亲生父母的,他的亲生父母在哪里,朱文玉一点消息也不知道。朱文玉经常做梦,梦见有一天,儿子的亲生父母来了,把他接走。尽管只是梦,但老实巴交的朱文玉,还是做好了准备,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儿子选择跟亲生父母走,还是选择跟着自己生活,让孩子自己选择。

这就是可敬可爱的中国农民。

这一天果然到来了,1946年,几个陌生人来到了朱家,儿子的身世也就此揭开。

陌生人告诉朱文玉,孩子的生父是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毛毛是刘少奇和妻子何宝珍所生的。

当时,刘少奇外出参加革命,何宝珍含辛茹苦地养活孩子,到来1933年,何宝珍被特务跟踪后不幸被捕,幼子毛毛是何宝珍在被捕前,亲手交给房东太太的。她知道自己已经逃不出去,但不管怎样,孩子是无辜的,必须让孩子活下来。

房东太太出于善心留下了孩子。后来,地下党员姚庆玲找到了房东太太,这才把毛毛寻了回来。姚庆玲就是朱文玉的继母。

那时候,革命形势很严峻,刘少奇又下落不明,姚庆玲想给毛毛找一个好人家领养,她思来想去,就想到了继子朱文玉。这才有了朱文玉收养毛毛。

听着陌生人的讲述,朱文玉夫妻俩由衷地为毛毛亲生母亲何宝珍惋惜,不过,夫妻俩觉悟也很高,没有任何犹豫,就带着几名同志来到上海找到了朱鸿兴,并亲口告诉儿子他的真正身世。

朱鸿兴知道真相后,他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接受,一方是挂念自己十几年的父亲,一方是养育自己的养父母,让他做选择,他也不知道怎么选。

然而,朱文玉替他做了选择:去找亲生父亲,他并非弃养孩子,而是世事无常,他是为革命牺牲家庭的。临走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和孩子照一张全家福,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最后,朱鸿兴在养父母的注视下,坐上汽车离开了上海,并回到了刘少奇身边,他也改名为刘允若,并进入延安学校学习。

回到刘少奇身边后,刘允诺从未忘记过远在江苏的养父母,也经常给他们写信。刘少奇同样也会给朱文玉写信,还经常寄来一些钱援助两口子,但这些钱,都被两口子存了下来,他们打算等刘允若结婚时,用钱给这个儿子置办一些被子衣服。

1953年刘允若养母病逝,刘少奇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毛毛,而此时毛毛正在苏联学习导弹设计,他没能送养母最后一程,他还是个学生拿不出什么钱来。刘少奇也明白儿子的心情,他其实对朱文玉一家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之后和朱文玉一直以兄弟相称,亲如一家人。

刘少奇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交给儿子,让他交给养父。于是,数日后,一封信送到了朱文玉手里,信的内容是:父亲大人,国家正在建设,亲父拿的薪水制,与父商量后拿出60万作为目前的丧葬费。原本刘少奇是让毛毛以自己名义送钱给朱文玉,但毛毛却把真相告诉了养父。

1954年,养父朱文玉因肝病去世,临终时,不断呼叫着朱鸿兴,而得到消息的毛毛,面朝祖国的方向,深深磕了一个头,送别父亲。

无论是朱家还是刘家,对于朱允若来说,都是爱的传承,有朱允若这个纽带,这两家在内心上早已成为一家人,他们都是朴实、善良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