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若想更好融入一座城市,就去它的集市逛逛,因为在那里可以更好的品人生百态。
如今新春将至,集市也变得更加繁华热闹了起来,小贩摊位摆满了长长的街道,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前来购置年货和生活用品,街市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赶集是一种民间的风俗,在南方又被称为“赶场”,“赶山”,“趁墟”等等。
如今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起来,人们不再像之前一样期盼着集市的到来,这种曾经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遗留下来的贸易组织形式略显颓废之态,然而,在很多乡村,赶集依旧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乡村来讲,集市就是一个聚居区生活的缩影,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农民们会将自己家产出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售卖,各种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场面好不热闹。
在集市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看到蔬菜水果,看到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地的特色农具,比如筲箕、箩筐、簸箕、竹篮等各种竹子编制的用品。
手工艺人们坐在街头巷尾,将竹子削成细薄的长条,两只手配合的恰到好处,很快就能做出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
而在山东的很多集市上,除了这种竹子编织的农具之外,还有一种特色用品,叫做“麦绳”。
“麦绳”中虽然带个麦字,但却并不是用与小麦相关的物件做成的,它所用到的原料只有一种,便是包裹着玉米的皮叶。
将皮叶晒干,一片一片的拼凑起来,用特殊的手艺编造成一条绳子,比买的尼龙麻绳还要耐用。
除此之外,集市还是一个偌大的小吃市场,包含着当地所有的特色,很多美食必须要赶早才能买到,都是老手艺人们做的最地道的吃食。
山东许多盛产生姜的地方,早上会开专门的“姜市”,“姜市”的开始时间很早,农民们一般凌晨三点就已经摆开了摊子,而姜市附近的早餐也是最琳琅满目的。
饺子,馒头,稀饭,面条,水煎包,油条应有尽有,早起带着背篓去到集市,点一碗羊杂汤,配上一份葱油饼,一口下去全是幸福的味道。
除去种类齐全之外,集市上的各种特色的价格也很美丽,心满意足的一顿早餐在十元内保证能够解决,都是老板现做现卖的东西,有时候还有排好长的队伍才能拿到手,那份味道是哪怕背井离乡好多年都可以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想起的。
除去这些吃食之外,也还会有很多特色的小零食,糖画便是其中之一。
艺人们用小汤勺舀起自己特制的糖汁在石板上来回浇画,做出顾客喜欢的造型,每一份都活灵活现,独一无二,一幅幅糖画被粘上竹签,在手中把玩很久都舍不得咬上一口。
除了这些平日里就可以买到的生活用品和瓜果蔬菜之外,每到过年过节便会有特殊的用品和吃食。
比如在腊月二十三之前的最后一个集市上就会有“糖瓜”,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很多家庭会选择买一份糖瓜辞灶用。又比如年糕,过年时,很多商贩会在集市上来回穿梭,贩卖年糕以备过年。
此外,还会有人沿街卖中国结,春联,日历,一条街都被映衬的红红火火,每次看到满街的春联才会切实的有过年的感觉。
平时的集市是大家交易的市场,用来选择生活必需品,购买蔬菜瓜果,零食饮品,一到了过年也会成为演出的市场,山东很多地方有“起会”的传统,而所谓的“起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集市。
集市上除了各种生活用品和各色小吃之外,还会有各种游戏,套圈,扔标枪,下象棋,也有专门给孩子们准备的“捞金鱼”等活动,人们围成一团,做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所有的烦恼都会在那一刻抛之脑后。
虽然如今的生活节奏在不停的加快,很多人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赶集,大部分人选择了逛街,但赶集依旧是烙印在许多人灵魂里的习惯。
街市上甜甜的糖葫芦,鲜香的水煎包,红火的春联,爽朗的叫卖声,这些都是家乡的味道,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无法放下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