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这部群像小说中,刻画了一位又一位英雄好汉的形象,但这部小说总计只有一百二十回,如何在短短的篇幅当中,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呢?
施耐庵选择了一种既简单又充满巧思的办法,那就是给每位好汉都起一个充满代表性的外号。
外号这东西自然是叫得越响亮越好,一方面能展现出梁山好汉的威武霸气,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小说篇幅。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一些好汉的人物故事线并没有经过充分描写,但名声却喊得震天响,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比如说阮氏三兄弟。
在江湖上可不是外号叫的响亮,别人就会认可,说到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起这实力,就不得不提武松了,就算是没读过《水浒传》原著的人也不会不知道武松,关于他的名场面有很多,不管是“三碗不过岗”还是“血溅鸳鸯楼”,桩桩件件都堪称经典,尤其是那“井冈山打虎”,更是惊为天人,一下子就把一位英雄豪杰的形象给树立起来了。
这么厉害的武松,只得了“行者”二字,就连这个称号都是随便取的,他从来没出家修行过,不过是孙二娘夫妇送了他一套头陀的装束而已。
行者二次,只不过说是他的穿衣打扮,像他这样的人物,什么样响亮的名号担不得?可他偏偏选了那么朴素的一个,但是在这水浒江湖里谁会不认识武松其人,有些好汉就不是这样了。
水浒英雄之所以强悍,不只在于山上能人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梁山易守难攻,此地依山傍水,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水军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水浒英雄中厉害的水军,阮氏三雄绝对算得上是佼佼者。
不过在整本小说当中,阮氏三雄都很难称得上是“头号英雄”,最多算得上是二流高手。即使是在他们擅长的水军领域,也有浪里白条张顺等人更被人们熟知,情节也更加丰富。
在书中,众人对阮氏三雄的尊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最早一批跟着晁盖的,在截取生死纲时就已经有他们了,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
这兄弟三人的名号可不一般,老大袁小二立地太岁,袁小七活阎罗,袁小五短命二郎,前两个还好说,这阮小五的称号,的确是让人疑惑。“二郎”就很好理解了,兄弟三人中他排第二,可自己也给自己加上“短命”二字,实在是听起来有些不吉利。
不过这并不是说自己短命,这两个字放在名字里用的是动词,意思是“短别人的命”。“二郎”二字大概是在说二郎真君,合起来的意思是,“短别人性命的二郎真君”这样一听就要威武霸气的多了,不过也确实招摇。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在讨伐方腊之后就只剩不到40人了,“阮氏三雄,一下子死了两个,只剩活阎罗阮小七活着,不免令人心虚。
在原著第一百一十八回,阮小五被娄丞相所杀,这么血腥的过程,全书当中都没有仔细描写,只留下一句,“已被娄丞相杀死”。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个角色并没有认真琢磨,同时也侧面展现出了阮小五的实力,竟然连一个文官的丞相,都抵挡不过,实在是令人难以评价。
回过头来再看“短命二郎”四个字,原本是威风凛凛的称号,反过来一看却短了自己的命,实在是太让人讽刺了,这样一看,人在江湖上混还是要低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