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一看就是他毛润之写的,我要求学校立刻开除他在内的闹事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是当时湖南一师的校长张干,作为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他29岁就当上了湖南一师的校长,绝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在伟人的文章中却这样写他“不忠、不孝、不仁、不悌”,大业已成,师徒二人再次见面,结局却出乎意料。
01.前尘往事
民国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也是个伟大的时代,那个年代大师辈出,他们拥有不同的思想,提倡不同的主张,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让祖国变得更好。张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读书生涯一路顺风顺水,1908年毕业留校任教。
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一些高等院校经常出现并校、拆分的情况,张干一开始的工作单位是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之后被并入了湖南大学。几番辗转,29岁那年到了湖南第10师范学校当校长,也是在这一年,他看到了伟人的文章,大呼“这样好的文章,我辈几人做得出呢?”
1914年,他到了湖南一师当校长,他的教学方法和前任校长有极大不同,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制定了繁琐的校规,开创了月考制度,严格禁止学生们参加任何与读书无关的活动。
当时,伟人读书的湘乡会馆倒闭,必须要再找个学校继续学习,他看到湖南第4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上写食宿全免,还有奖学金便选择去了那边,没过多久四师和一师合并,他也就顺理成章的到了一师。
学生们躲在校园这个“象牙塔”里安稳学习,但其实当时的社会并不太平,军阀汤芗铭赶走了孔校长,把以往的教学制度推翻,要求一切要按他的来,首先就是免除曾经食宿全免的规定,要求每个学生缴纳10块钱的学杂费。
作为校长,张干无疑成了这次收学杂费的负责人,就这样得罪了全校师生,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风波,现在看来10块钱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能拿出10块钱的家庭寥寥无几,师生之间大肆流传说张校长是为了讨好军阀,才收学杂费的。
一些学生听信了这一传言,非常不满,虽然说伟人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他还是替那些穷苦同学站了出来,在校园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驱张运动”,声称只要张干在学校待一天,那么学生们就一天不上课。
张校长也不甘示弱,要求严格惩处毛润之在内的一众带头闹事学生,可老师们都知道伟人的才华,舐犊心切,对于这种做法无法接受,当时任教的杨昌济更是坚定地认为,毛润之之后将是拯救中国命运的人物,他先后联系了多位优秀教师,甚至还专门召开了全校职工大会,为学生们鸣不平。
在教师们的压力下,教育局也选择把这件事按下去,就这样张干主动从学校辞职了。
02.师徒重逢
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全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大家都在为明天的新生活而感到开心,有一人坐在家门口,心里充满了忧愁,这就是已经66岁的张干,他一辈子教书育人,但也不敢想自己曾经的学生竟然是开创新世界的大人物。
从湖南医师离开后还有辗转多个学校任教,但局势动荡,教书育人也不是什么赚钱的行当,干了一辈子,终于才攒下一些钱买了田地,想着退休之后靠着这些田地为生,但新政策出来了,他被定为了地主,就这样他整日里惶恐不安。
1950年10月,伟人见到了自己曾经的同学,现任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两人一见面就回忆起了曾经的那段青春岁月,想到了年轻时闹革命的种种,谈话间说到了老校长张干。虽然曾经有过节,但主席在谈到他时还是感慨道“张干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30岁就当上了校长绝对不简单。”
说话间伟人问起了张校长现在的情况,得知他如今一家六口困难的连饭都吃不上了,立刻写信给湖南省主席,要省政府给予补贴,当时他刚刚拒绝了大舅哥要照顾的请求。
看着省政府送来的米面银钱,张干的心才踏踏实实地落到了地上,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经坚持要开除的学生如今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如此照顾,立刻写信,送到了北京。
1951年,伟人邀请老校长前来北京探望,当时张干提起曾经的那场学生运动,主席摆摆手说“过去的事情不提了”。张干一共在北京待了两个多月,那年国庆还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临走前主席特地安排医护人员给他做了体检。
03.英雄出路
回去后张干受邀,做了省政府参事室顾问,薪资津贴加起来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家人生活了,可每逢过年过节,伟人依然坚持给他寄钱送物,到了1963年张干一算,这些年前前后后收了主席2000多块钱的红包,要知道当时主席一个月的津贴才400多块,除此之外还有政府接济的1200斤粮食。
1963年,张干卧病在床,湖南省委前来探望,还带来了主席给的2000多块,他说什么都不肯要,工作人员说这是主席个人稿费,要他一定收下。
1967年1月2日,张干离开了人世,临走前他拉着儿子,让他替自己给毛主席写信,还说到“当年那件事终究是我对不住他……”说完这句话后,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伟人一生,行事坦荡,胸怀宽广,何谓伟大?伟大不只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更是一切细小的事情,我们怀念伟人怀念的正是他的这种无微不至的伟人风范。
参考资料:
《家国情深深几许——毛泽东同志与新邵坪上三位故人的书信故事》人民网
《记教育家张干》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