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以彰显? | 社会科学报

2023-09-1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以彰显? | 社会科学报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何以彰显?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对认识和运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规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振兴乡村、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作者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梁伟军

图片 |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对认识和运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规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振兴乡村、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刻意涵,并且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农业现代化重在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农村现代化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要让农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还要让乡村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不仅论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并且指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从战略地位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重要着力点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习近平总书记将农业农村作为有机整体,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部署实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确立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细化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他强调:“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进行”“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明确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战略目标,制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根本指引。

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深刻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重大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这决定了要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筑牢“三农”基础。

五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实际分析,必须通过制度化安排和系统化推动,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落实落细“四个优先”。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六是“四化同步”发展论。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重大决策。这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四化同步”发展论充分揭示了赶超型、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特点,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面对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人才立足乡村实际、积极就业创业。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创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体制机制,让科技和人才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八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针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科学内涵,强调“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农业强国中国特色,为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等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以上“八论”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内涵。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阐明了深刻意涵,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明确了重大意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指引了发展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强调了战略任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突出了重大原则,“四化同步”发展论提出了基本方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指出了工作重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指明了实践路径。这一重要论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全面振兴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擘画了战略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乡村振兴 |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走出佛系,重建现代个体态度与民族文化道路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