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 新型城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11-08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 | 新型城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 | 新型城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报关注我们

▋中国式现代化

走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新型城镇化,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城乡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及布局形态;二是共同富裕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及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精神文明与城镇化与城市文脉、乡村记忆及社会文化变迁;四是人与自然与城镇化及人地关系、资源环境、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五是和平发展与城镇化及国际合作、全球城市网络等。

原文 :《新型城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明星

图片 |网络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城镇化纳入报告之中,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比如,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包括大中小协调发展等。党的十八大,七次提及城镇化,提及密度最高,突出强调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表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及方向有了新思考,谋篇布局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在报告中,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当中提到城镇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列,并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首先是城镇化阶段出现了跃升。改革开放之初的城镇化率只有17.9%左右,80%多的人口都是农民,到今天城镇化率达65%以上,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张建设,城市绿地环境整体上改善,设置了一些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创新的国家级新区,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区发展模式,非农就业岗位大规模地增长。此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离不开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围绕城市棚户区改造和资源型城市特殊类型城市转型发展,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城镇化在全球发挥重要纽带作用。用中国对全球城镇化进程贡献率的定量判断指标,核算中国的城镇化从1970年以来的贡献程度。改革开放之前,大约是在10%的水平。从199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贡献不断攀升,占全球50%左右的水平,尤其是2014年提出新型城镇化以后,随着中国城镇化主动调整速度、更加重视质量,趋于下降和平稳。中国城镇化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在城镇化发展道路、经验、模式、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城镇化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水平又比一些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要高,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城镇化发展、消除贫困、拉动就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等多个方面提供了示范和样本。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历史较为久远,相对而言对当前全球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现实道路可借鉴的相对较少,而中国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纽带角色和示范作用,要努力讲好城镇化的“中国故事”,加强城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工作重点。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清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不充分、不平衡、可持续三个方面。比如,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流动农民工的基数非常大,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额并没有缩小。同时存在这些人进了城以后,原来的市民和新市民之间的社会融合问题,以及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住房等成本上升,所出现的城市新贫困问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缺少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路径等。此外,大规模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是可持续城镇化问题的集中反映,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极端热浪或者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以及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权衡与协同。应对和解决城镇化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和可持续的三大挑战,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也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来谋划推进,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李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这段讲话,既高瞻远瞩,指出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增量规模扩张为主模式,向以人为核心的存量内涵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又平易近人,用非常接地气的大白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在新时期要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以人民为中心,从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如何营造更加宜居的环境等方面着力,增进城乡居民福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重建乡土韧性:县域城镇化的底层逻辑 | 社会科学报

时评 | 城镇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