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斯克的热血航天梦,太震撼!

2022-04-25     24楼影院

原标题:揭秘马斯克的热血航天梦,太震撼!

前不久,神州十三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让我国的航天事业再创伟绩。无数的航天爱好者对浩瀚的星辰大海,又生出新的憧憬。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靠着特斯拉轿车和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家喻户晓后,又因其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被广泛热议。

奈飞新片《回到太空》,便将马斯克如何白手起家,制造私人运载火箭,以及成为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铁杆伙伴的过程娓娓道来。

01

片名“回到太空”并非夸张。虽然美国的航天事业起步很早,1969年,阿波罗11号就已登陆月球;1981年4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问世,之后进行135次飞行。

但到了2011年, NASA却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根本原因在于,航天事业费资甚巨,短期回报率极低,且事故率高。

航天事业陷入泥潭,NASA提出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做。不管是对于老派的航天人员,还是对于美国政府,这一决定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像阿姆斯特朗这样的登月第一人,就认为私企的加入简直是“乱弹琴”;而对于官僚们来说,私企一旦登陆其他星球,便可能将其划到个人资产下。

这些负面的反馈,让当时研发火箭的私企们颇为感伤,这其中便有年轻气盛的埃隆·马斯克。马斯克没有想到,再次回归太空的的征途,竟会遭遇这些航天前辈们的猜忌和排斥。

但马斯克没有停留在这种负面情绪中。其实,早在2002年,他就在一次业余火箭爱好者集会中,将日后的副手汉斯拉入伙,并组建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融资1亿美元,开始研发运载火箭。

对于马斯克的团队来说,这一切都得从头做起,而留给他们的机会正常来说只有三次,如果研制的火箭在三次试飞中都没有进入外太空,计划便宣告失败。

但最终结果是,马斯克的“猎鹰一号”火箭,却是在第四次获得成功。即使在资金耗尽,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马斯克依然挺了过来,用强大的意志力让整个团队继续运转。

如果说,“猎鹰一号”只是让马斯克拿到NASA的十八亿美元的订单,那么随后的火箭回收利用的技术,才是让他在这一行独占鳌头。

其实,对于航天业来说,运载火箭的昂贵造价不仅仅在于材料和研发,更在于一个关键性的弊端——不可重复利用,即使是执行过几十次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主油箱也需要每次更换。

让如摩天楼大小,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降落在大海中央的一小片区域中,这个以往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终于在马斯克的手中得以实现。

为此,SpaceX的技术部门发明了腿部、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及非常先进的算法,并在最后添加了网格鳍,通过旋转这些鳍来精确引导火箭飞回目标。直到最后一分钟,再次为着陆燃烧点燃引擎,让火箭在着陆时减速,正好落在区域中间。

2015年,这一历经七年攻关的核心技术终于成功,当马斯克见到这一幕时,兴奋不已地一边奔跑,一边不断大喊“立起来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马斯克为载人航天事业而做出的努力。影片的核心事件讲述的便是在2020年,SpaceX和NASA合作,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并以SpaceX独家研发的返程登陆系统,使其重返地球的故事。

02

其实,《回到太空》除了有埃隆·马斯克这位如日中天的商业大鳄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它是由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所执导制作的纪录片。

但凡对这几年纪录片领域有所关注的影迷,不可能不耳闻过金氏夫妇的大名。他们在2018年所执导的《徒手攀岩》拿到了翌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与此同时,两人近些年的作品产出速度亦颇为惊人。

去年,两人就曾执导了《泰国洞穴救援》一片,将镜头对准发生在2018年的一场特殊的国际营救行动。

而在他们的导演作品序列中,今年和明年更有两部剧情片即将上映,一部是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天降之祸》,另一部则是由安妮特·贝宁和朱迪·福斯特担任主角的《奈德》。

这也让一些影迷对《回到太空》于金氏夫妇们的意义产生疑惑,毕竟一对曾经执着于记录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伉俪,为何会对商业大佬与其航天帝国产生兴趣呢?

然而,从《回到太空》的核心表达上说,金氏夫妇依然着迷于冒险者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

在此,冒险者既是埃隆·马斯克,也是鲍勃和道格这两位航天员。

对于马斯克来说,他本可以安享于所缔造的商业帝国,PayPal支付平台、特斯拉汽车和SolarCity公司,任何一家都足以让他富可敌国。然而,这位从南非走出来的高材生码农,手握巨额财富,梦想却志不止于此,他还有更宏大的蓝图

片中,在对比SpaceX和NASA之间的工作方式时,不断突出“纸上预见”“试错教训”之间的区别。对于NASA来说,他们倾向于让一帮深谙理工科的学究埋头纸上,通过精密的计算,提前规避航天风险;而对于SpaceX来说,制造足够多的火箭进行试错,从而总结经验,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是为什么那句“我们可以试一下这个,这可能会爆炸,但是一旦爆炸,我们又学会了新的东西”会如此动人,因为它传递出了马斯克对于挫折的拥抱和达观。

他如同《攀登梅鲁峰》中的金国威,或者《徒手攀岩》里的亚历克斯,有着天然的冒险精神,并且对未知之地表现出过分的着迷。

而对于两名宇航员鲍勃和道格来说,他们更像是通过马斯克的这件“大玩具”,再次圆梦。这两位经验老道的前NASA航天员,都曾在外太空执行过航天任务。

影片通过两人的生活细节,将他们对于太空的向往描述的丝丝入扣。如果说马斯克的梦想是一种更为宏大和抽象的蓝图,让人类可以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后登陆其他星球,实现所谓的“生命的多行星化”,那么鲍勃和道格的梦想则是一项清晰可见的行动——再次登上外太空,感受自己的渺小。

而在铺垫这场生死难测的航天任务间,金氏夫妇不断插入1986年挑战者号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画面,那些罹难的航天员成为鲍勃和道格心中的梦魇,却也是激励他们研制出更为安全的逃生系统的动力。

这种在悬崖边舞蹈的惊险感,和金氏夫妇以往执导的那些极限爱好者题材的影片如出一辙。他们都对生死之间的辩证转化怀以热切关注,所以他们才会捕捉到火箭发射当天,地勤人员们的复杂心态,他们虽然是科学的门徒,但都用五花八门的“迷信”举动,寄予着诸事皆安的祝福。

因此,我并不认为《回到太空》是金氏夫妇对于资本的妥协,或是基于其他目的的创作。相反,它依然在用新鲜的题材,传达出两人对于生命体验的细腻皴染。

你会在其中感受到马斯克在企业家身份之外的童真和执着,也会体悟到鲍勃和道格在空间站更换电池时,对于昼夜迅速更迭时的喟叹。

说到底,金氏夫妇的影片,最终的情感落点,都是让我们在宏大面前学会谦卑,在磨难面前懂得昂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cd747de77226e08e27e49618b4866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