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不好好说话:你问我,我怎么知道?

2020-05-13     爸妈精读

原标题:中国式不好好说话:你问我,我怎么知道?

作者:沧海(爸妈进化论主笔)

4月23日,央视网《人物》栏目发起一次关于 “不好好说话”实录活动,征集“家人对你说过哪些让你受伤的话”,一个晚上便收到了近600份、总字数超过10万字的反馈,火爆程度令人乍舌。

你瞎呀;

你问我,我怎么知道?

除了吃饭,你还会干什么?

你听不懂人话吗?

……

明明可以温和讲述,却总是反问,明明是关心,说出来的却是责备——不好好说话,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日常顽疾。

从“正话反说”到习惯否定和贬损,甚至挖苦和讽刺,所谓“刀子嘴,豆腐心”,殊不知,这样的说话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是深深的伤痛,“感觉心脏被狠狠戳了一刀”,“我永远都忘不掉”。

这种“中国式不好好说话”不仅影响到孩子一生的脾气性格,循环反复,甚至给成为整个家庭几代人的悲剧。

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有时候太把孩子当成“孩子”,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所以,也没有意识到不好好说话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

好好说话,体现的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

蹲下来说话

杭州西溪湿地每年会举办花朝节。我们家住在景区边上,花朝节期间,我们经常推着婴儿车陪他去散步。

黄金菊、鼠尾草、虞美人……观光道路两旁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直到我偶然蹲下来系鞋带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宝宝躺在婴儿车里,根本看不到道路两旁的还草,在他的视野里,只能看见灰蒙蒙的天空。

那次事件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因为角度不同,孩子能看见的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所以,和孩子说话前,记得要蹲下来,才能方便我们用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去理解和感受,我们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孩子喜怒哀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家长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威廉王子就曾多次被媒体拍到,他蹲下来与儿子讲话的画面。

知名心理专家杨谨有本书叫《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书本从心理方面娓娓道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思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行为。

书中倡议各位家长们:不妨蹲下来,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给予孩子爱、自由和平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

面对孩子,蹲下来说话,是最优雅的姿态,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被平等对待的尊重,和一种被理解认同的自信。

抱起来倾听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见一个二胎家庭中常见的“争宠和撒娇”的故事。

因为和妹妹争夺心爱的玩具,妈妈批评姐姐“不懂事”,“凡是应该让着妹妹”,姐姐开始闷闷不乐。

等到夜深爸爸回来,姐姐向爸爸哭诉妈妈的严厉和偏心,然而,爸爸却没有在意。最后,内心崩溃的姐姐在视频中嚎啕大哭。“直到睡梦中都还在抽泣”。

打开视频的瞬间,我十分心疼姐姐,在她妈妈看来,她比妹妹一岁,但她也不过才四岁,在受到妈妈不公正的待遇后,她忍着伤心终于等到爸爸,她的哭诉只不过希望爸爸的理解和安慰,然而,爸爸却没有回应。

我想,彼时彼刻,她的内心一定很无助,因为她的叫喊,没有人听见。

《正面管教》书中提到,对孩子的管教要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

第一条标准就是和善与坚定并存。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是尊重孩子,比如“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

如果我是孩子的妈妈,我想我会抱起她,倾听孩子的委屈和失望,并向孩子道歉,哪怕只有十秒钟。当然,更不忍心把孩子伤心和狼狈的模样放在朋友圈让别人围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抱起来倾听,可以心与心的距离更接近,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最大程度地与孩子达到“共情”,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

面对面交流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么,从第一期开始,爸爸林志颖和孩子kimi在互动中就圈粉无数。

大家公认林志颖是“最懂孩子的爸爸”,不仅因为每次和Kimi说话都会蹲下来,而且很多kimi提出的在我们看来是“很幼稚”的问题,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充满耐心地一一作答。

林志颖还曾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不论是接kimi放学的途中,还是每天晚上临睡前,他经常和kimi聊天,问他“今天学习了什么?午餐好吃吗?跟同学相处的如何?”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方方面面的生活。

他曾感慨:“孩子们不仅仅是关怀与陪伴,做父母的更要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才能倾听到孩子们内心真正的声音。”

不得不说,Kimi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乖巧可爱、天真活泼的模样,和爸爸林志颖的悉心呵护有着很大的关系。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大多数人是通过观察其他人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准则。

也许,身为父母,在原生家庭里也没有被好好善待,没有被好好说话。

因为潜移默化,“一个人不好好说话”会变成“一家人不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好好说话,告别语言暴力,让社会成为正循环,让每一个孩子都被爱滋养。

作者简介:沧海,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文写作营学员,世界500强企业品牌经理,同时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宝妈,热爱生活,喜欢写作,崇尚理解、尊重和爱,在亲子教育的路上,愿和天下所有有缘人一起分享爱的故事,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cNSD3IBfGB4SiUwQD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