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豆瓣8.8分,怎么中国版《瞒天过海》就只有6.7分了?

2023-12-11   邑人电影院

原标题:原版豆瓣8.8分,怎么中国版《瞒天过海》就只有6.7分了?

本文作者:李啸天

西班牙电影在世界电影版图上,近些年异军突起,尤其是惊悚片/悬疑片类型,佳作迭出。

中国观众认识西班牙电影,大多是从2017年在国内上映的《看不见的客人》开始的。其严丝合缝的故事设定,惊人下巴的反转,无不让人拍案叫绝,为之折服,豆瓣8.8分,是绝对担当得起的。

后来,意大利翻拍了一版,名字叫做《死无对证》,剧情与原版《看不见的客人》没有太多改编,但西班牙版优势在前,意大利版只能说还凑合,豆瓣打分7.3,算是合格了,不够惊艳但也值得一看。

现在,中国电影也选择翻拍了《看不见的客人》,拍出了《瞒天过海》,为了不再犯意大利版故事改动不大的失误,这一次编剧们很用心地将剧情进行了大更改,可谓用心良苦。但至于效果嘛,却差强人意,改得还不如不改,起了反作用了,将原作的优势全部给改掉了。

在西班牙版《看不见的客人》中,杀人真凶是一位年轻有为有钱有势的青年男子,他要面对的是一对年老色衰的老夫妇。青年男子车祸撞到了夫妇的儿子,然后在小伙尚未死去的时候就将其装入车中沉到湖底,可谓是罪恶滔天。但这对夫妇就是扳不倒他。即便青年男子的同车情人,将真相告知给了夫妇,依旧不能扳倒他。甚至,还迎来了女情人的被杀。即便是所有证据都指向了男子,但他依旧没有认命,而是积极运作,依旧想要找到替死鬼,逃脱法律的制裁。直到被杀小伙的母亲,装扮成律师,跟他斗智斗勇,一点点扒去他的伪装,一点点去接近真相,直到最后彻底扳回局势。

《看不见的客人》里,真相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地往里揭,编导带着观众逐渐走向真相的过程,非常过瘾。

故事设定精彩,人物演技在线,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这些看似《看不见的客人》成为经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真正让影片成为经典的其实它传达了一个普世价值,那就是“母爱如山”。母亲装扮成律师与真凶针锋相对,斗智斗勇,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极高的应变能力,外加上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给儿子讨回公道,片中的母亲最终做到了。支撑这一切坚持下去的,就是母爱的力量。

另外,还有一个点是阶层的对立。凶手代表的是权贵,母亲代表的是贫寒,阶层的尖锐对立,让原本相对简单的案件,在警察的不作为之下,变得异常艰难。只得老母亲深入虎穴,去完成私力救济。

中国版的《瞒天过海》,编导们的努力是看得出的,为了看起来这一版与原版有很大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花了很多精力,下了不少工夫。

从改编上来说,《瞒天过海》里不像西班牙版及意大利版里死的是一名小青年,而是变成了一位老人。而且,尽管也发生了车祸,两个类似的原版故事里死去的小青年都是因车祸而亡。《瞒天过海》里尽管也有车祸,但车祸并不是老者致死的根本原因。从悬崖边的院落里将人推下去才是主因。

既然死去的人变成了老者,那么追查凶手的人,也就变成了他的儿子。

这样,从原作的“母爱如山”,一下转变成了“孝心大如天”。

凶手,也由原版里年轻有为的青年男子,变成了蛇蝎美人。

至于阶层对立,倒还是被保留着,而且冲突更加剧烈化。冲突的双方变成贫寒的农家人与这方土地上的管理家族,草民与权贵,蚁民对官僚。这种冲突,让对立的双方严重不对等。

可是,

可是,

可是,

阶层对立,阶级批判,恰恰在中国不是那么普世。或者说,观众对于这样的阶层对立,已经腻了,激不起太多激动了。

即便是《看不见的客人》,阶层的对立,也只是给案件的追查制造障碍,而不是在为了批判权贵。阶层对立这个点,在这个故事中的重要性并不强,真正强的就是“母爱如山”这个点。

一部电影,故事再好,真正打动人的还是藏身于后的情。

《看不见的客人》就是这样的典型。你以为是故事精彩,其实不全是。精彩的故事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母爱的那种情,才是真正打动人敏感情绪的点。

这几年的中国电影中,范伟、窦骁、张颂文主演的《不速之客》,还有尹正、张本煜、喻恩泰等主演的《扬名立万》,在故事上,都有着非常精妙的设计,都是很好的故事,但是在成功上,《不速之客》直接扑街了,《扬名立万》票房上小赚了一把,但也迅速就被人遗忘了。

为啥呢?

就是它们的故事再好,但是缺乏背后的情,缺乏普世价值,因而行走不远。

就像写文章,中学老师都会教大家要“形散神不散”,这个神,就是电影故事背后的那个情,那个普世价值。

写作文,需要个性,不散的那个神就是作者的独特的个性,可以灌注全文的精神。而电影是面向观众的,不仅仅是本地观众,还有远方的观众,甚至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观众,要想让他们都满足,只能是拥有一个普世的价值。

《看不见的客人》里的母爱如山的价值观,就是普世的,到哪里都能够打动人。

《瞒天过海》的改编,豆瓣打分从原作的8.8分到现在的6.7分,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将原作里最重要的神韵改没了。

不是说你把人物改动一下,细节改动一下,就万事大吉了。不是的。

原作的成功,不仅仅是故事的设置,一定会有其他元素的。

可是,《瞒天过海》的编导们,肯定是没有充分理解原作大获全胜的真正缘由是什么?

电影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刚刚脱离父母关爱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母爱,或者是父爱,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离爸妈太远。

所以,“母爱如山”的母体,是行之有效的。

而“孝顺大如天”的观念,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该不该孝,到底如何去孝,这个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可以具体把握的事,他们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在这个层面有多感动。

《常回家看看》才是讲“孝顺大如天”主题的经典歌曲,谁喜欢这首歌呢?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因为他们能需要孩子们来尽孝。

所以,“孝顺大如天”的主题,真正适合的观众是中老年人,也就是说《瞒天过海》这部电影真正需要被打动的人,就是中老年观众。可是,中国的中老年人,压根就不怎么进电影院。

况且,《瞒天过海》也不是一部拍给老年人看的电影,编导们想要的就是给年轻人去看的效果。

这样,就彻底拧巴了。主创们所有的努力,都用错了地方。

自以为改编的很好,其实越改越偏,越行越远。

这样,还想火,就几乎不可能了。

6.7分,其实已经是打分过高了。它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