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疯子的关系,《美丽心灵》观后

2023-12-05   邑人电影院

原标题:天才和疯子的关系,《美丽心灵》观后

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得知奇葩的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赶紧找来传记片。带着心理准备——因抽象而深奥而䀲涩,看电影 《美丽心灵》。

2001年上映,改编西尔维亚.娜萨的同名传记。编导罗恩.霍华德,主演罗素.克劳、詹妮弗.康纳利。2002年,获得四项奥斯卡奖项,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

下午开始,原想当天看完,俩钟头。不承想,赶上谍战惊悚片了,心惊肉跳。晚上弹会儿琴,洗洗睡吧。次日醒来,阳光灿烂朗朗乾坤,继续。看到片尾字幕,一点半才弄午饭。

感动,也沉重。午后散步,思绪弥漫:人的精神世界,既丰富精彩,也幽暗深邃得令人昡晕。一线之隔,冰火两重天,或天才或疯子, 幸与不幸?

只道是,主要诉诸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领域,因激情亢奋才易出现精神障碍,如发癫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狂傲的拜伦、失智的尼 采、割耳朵的梵高,至于自杀的,多了去了。没想到,头脑最富逻辑性的数学家,竟也......

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鼓励一帮年青人: 谁是下一个爱因斯坦,人类进步和发明的先锋? 移步露天酒会,大家谈论名人,纳什盯着人家的领带: 这么糟,一定有数学逻辑。

室友来了,浪子查尔斯。纳什手足无措,面对这号人,坦言: 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拙于人际关系。信誓旦旦: 我要在博奕论上有所突破,找到原创理论,成为下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草坪上,人们放松休息,他追着一群鸽子观察记录。他从不上课,发牢骚,那会使人迟钝,破坏创造潜能。废寝忘食,泡在图书馆,窗户玻璃上, 鸽子抢食、橄榄球赛,均成了数学模型图。“竞争状态下,总有人输。如找出均衡,在优势可逆的情形下,就会出现双赢”。

不上课、不交论文,导师批评: 工作机会悬!压力山大,精神一度濒临崩溃。最后提交结论,导师说这会推翻一百五十年来的经济学理论,太放肆了! 冲着这一重大突破,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吧——惠勒研究室,朝思暮想。

1953年,国防部。已成惠勒领导人的纳什前来,二度出手解决国防难题。没家人,没朋友,独行侠一个,故被委以重任: 作为最好的破码专家,参与最高军事机密,为了国土安全。

臂内被植入真空管,破译不同期刊中的敌方密码,按臂上显示数字,将密封的情报投入旧邮箱。每次投寄,紧张诡异。有次竟被人追击,枪林弹雨,上司帕彻驾车救命。

看得人紧张兮兮,又一头雾水,本土啊,至于吗? 结论呼之欲出: 这分明是社会问题,把研究理论的书呆子置于险恶的环境中,任谁也会神经错乱。

身为老师,他不愿给学生上课,教科书扔进垃圾桶,出个无解的难题,琢磨去吧。漂亮女生艾西丽娅仰慕,主动示好。老大不小的他,才和异性交往。社交场合中有人盯梢,约会也心神不宁。

总算有个家了,成天疑神疑鬼,窥视窗外,晚上不许妻子开灯,暗示:要务在身,不能直言。妻子忍无可忍,请同事带去办公室一看,天哪,铺天盖地的剪报。问其行踪,都不清楚。找到情报投寄点,砸开破邮箱,一看......

在哈佛演讲,一见可疑之人,拔腿就跑。却是精神病院的心理医生 ,妻子请的。诊断: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病史已然很长,所谓大学室友,查无此人,他一直独居。

纳什无奈,对妻子道出实情,你到惠勒实验室,找帕彻救我。妻子大喊:stop! 掏出一叠“情报”,没人取拆,全是你的想象,你疯了!

纳什回到病房划开胳膊,鲜血淋漓,植入的东西不见了。惊动院方,带进手术室,医生说: 精神分裂最大的痛苦,是分不清真假。电击治疗,一周五次,十周。

一年后,没有幻觉了,但不出门,难为情。哥们探视,他仍忙着,解答黎曼难题,证明实力,以求复职。抱怨服药,脑子不好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经济上、情感上。

私自停药,幻觉出现,又在自家空室中挂满剪报。妻子发现大骇,冲上楼从浴缸捞出差点儿淹死的儿子。丈夫却与幻觉中的上司激烈对抗,要保护妻儿。

艾西丽娅驾车逃跑,纳什拦住: “她没有长大,这不是真的”。她是幻觉中的小女孩,查尔斯所谓的侄女。谢天谢地! 在杂乱无章纷至沓来的幻境中,好歹抓到一根理性稻草,竭力突破迷障。

罗森医生来了,接他回去进一步治疗。纳什不肯,力辩: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专长就是解决问题”。这不是数学,无法用智力解决,你的头脑就是问题的根源。如果不治,你就一直生活在幻觉中。

他坚持,给我时间,我一定做得到。让妻子离开, 恐在发疯时伤害她。妻子冒险留下来,患难与共。“真的东西,不在头脑里,而在这里”,抚摸对方的胸口,彼此相拥。

两个月后,纳什回到普林斯顿,幻觉如影随形,视若无睹,挥之而去。他要回到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把幻影挤出脑海。也曾复发,也曾动摇,再回疯人院? 妻子不同意,丈夫在电击中浑身颤抖的身影挥之不去。

风雨无阻,天天去泡图书馆,遭人嘲弄嫌弃亦不在乎。十年八年,孩子大了,他在半疯半醒中,依然沉浸在数学天地中。

1978年, 仍在探讨黎曼难题,有个学生前来请教,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他提出上课,老友不放心:他们还在吗? 在,我不理会就是了。“他们是我的过去,每个人都被过去缠绕”。

他终于回到生活轨道,授课很出色。陌生人出现,问学生,你能看到吗? 以辨虚实。来人告知,“平衡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石”, 他将成为诺奖候选人,邀至校内咖啡厅一叙。

多少年了,未敢踏足,生怕发作。此时,一位位教授上前,掏出笔放在桌上,以示敬意,与多年前亲眼所见、叹羡不已的那一幕,一模 一样......

最后在领奖台上,他说:我一直相信数学,引导我们思考。但经过终生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 谁决定原由?我穿越了物理、形而上学、幻觉,事业上有了重大突破,生命中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神秘爱情的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和原由。

电影拍得很好看。把一个科学家的非凡人生,表现得吓人又感人。注重细节呼应,比如一方手绢、一盘棋。叙事简洁,人物漫长一生,没有冗赘的场景镜头,前边情节多为铺垫伏笔,耐人回味。

传记片与传记文一样,易失之平铺直叙,片中悬念迭起,起伏跌宕,有惊无险,悲喜交织。如男主确诊,大学室友为幻影时,我嘀咕: 前面那些人事,孰为真假,让人咋分辨?片中用前后呼应来确定。

试析最后一段人物的肺腑之言。既是传记,又是诺奖,不大可能是作家和编导的杜撰,这里当作纳什的真话。数学是最抽象的学科,靠逻辑思维推演。他却疑惑:逻辑是什么?原由何在? 最后凭借神秘的爱情,才找到答案。那么,逻辑靠得住么?

从常识来看,头脑最清醒、逻辑最严谨的数学家,竟会迷失在幻觉中,难辨真假,匪夷所思。而他却在幻视幻听的同时,继续研究数学,脑中并非一团浆糊。

这说明,心理幻觉和数理逻辑,是不搭界的事,一码归一码。发生在两个半脑不同区域?可是,近年一直研究心理学的儿子说,所谓左右半脑,只是前些年的心理学假说,并未证实。弄不清楚,不清楚就对了。

换个角度,三个幻觉人物却非无厘头的子虚乌有。一进校门,先来一通远大理想教育。跨进普林斯顿,已非等闲之辈,再来一剂强心针,放眼世界舍我其谁!

他后来问莘莘学子,你多久没吃东西了?正是幻影室友曾经的嘘寒问暖。肉体极度疲乏之际,查尔斯是内心的另一个自我化身? 作为 灵与肉的平衡者。

同理,帕彻的浮现,是他介入军事情报破解工作之后登场的“头儿”。自认肩负卫国重任,举足轻重,所以幻化出影视作品中的惊险场景。

所以,幻觉中出现什么样的人,与意识和存在、想象与现实、理智和情感等双重存在的交织,有一定关系。至少影片中是这样表现 的。是否符合精神分裂患者的真实生理和心理?八九不离十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混沌的下意识,与理性追求与肉体渴盼有内在关联。

一般人也会白日做梦,想象美好的生活场景,回过神来,自嘲一 句“想得美”,该干嘛干嘛,面对不完美的现实。精神分裂中,二者混为一谈 ,出神入化,身临其境,直接活在了想象中。

于是悲催了,时空错乱真假虚实,在不同维度穿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样的病人,愣把风车当巨人。

影片一开始,就强调表现他的不合群,言行失常,整日沉浸在数学世界中。而且特自信,下棋输了,说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自己没错,游戏规则有毛病。

超然世外专心致志的投入状态,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全神贯注,不达目的誓不放弃。另一方面,则会陷入痴迷,忽略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影响生命健康。

这个健康,不止肉体。一睁眼就聚精会神、绞尽脑汁、殚精竭虑、 夜以继日......长此以往,人的神经功能必会紊乱,轻者失眠,重者失智。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

不排除纳什和天才人物的大脑回路,确实异于常人。对某件事痴迷得忘了现实存在,大半不止于勤奋努力,更有不同程度的沉醉陶醉,身不由己。因此在举止言谈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奇葩一面。

如此,看上去不太正常的人,没准儿哪天就会爆出个冷门,让人意想不到。一天到晚只关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就过凡俗日子吧。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顾此失彼,正常。

怎么看待失常的人?人类文明史上有过巨大的反转。二十世纪哲学家福柯所著《文明与疯癫》,就谈这事。简言之(书不在手边,无 法引用): 文艺复兴之前,人们敬重崇拜,认为他们有异常功能,通灵,能够预测未来。

后来理性思潮占上风,就把疯癫者放逐到海上 ,认为此症有传染性。这种崇拜“圣愚”的风气,在俄罗斯延续到19世纪初,沙皇宫廷还供养着一位先知,这就是著名的洋葱头教堂——圣瓦西里的来历。

也就是说,人类曾把疯子当成天才而视之待之。这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一页,盖因二者确有一定相似之处。现实中,又有纳什这样的实例,难免让人困惑。

是否可说,活在毫无逻辑的想象和幻觉中,是疯子;把有一定逻辑性的想象和推测,努力变成现实的,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