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点赞的“小作文”看哭无数人:这样的人,不配幸福

2022-09-02   窈窕妈妈

原标题:50万点赞的“小作文”看哭无数人:这样的人,不配幸福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两天,刷到一条微博,既羡慕又感慨。

原帖在这里:

本来高高兴兴去旅行,结果临近登机发现,有两个人去不了,而且连带着其他人的行李也被退回。

一般人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着急、抱怨肯定少不了,甚至会说很多难听的话。

然而这家人全程松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仿佛这点突发意外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

反倒是作为旁观者的博主,在目睹全程后自动代入,导致精神性紧张、生理性反胃,又被他们的行为感动到哭。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确实,如此松弛的家庭很少见。

大部分人可能都跟这位博主一样,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或多或少都会紧张焦虑、甚至暴怒失控。

其实,这些反应都是从小面对突发事件的负面经历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而这跟成长过程中紧张的家庭氛围息息相关。

紧张的夫妻关系

阉割了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多少人小时候听过这句话: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你妈离婚了。”

知乎上有一个相关话题讨论。

有人回答说:“其实我特别希望他们快点离婚,觉得自己给他们添麻烦了。

长大后我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爱。不敢表现不好,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

很多时候,明明是父母不愿面对“婚变”的焦虑,可孩子却需要为关系的紧张、破裂买单。

“只为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这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成了父母冠冕堂皇逃避现实的工具。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我们的“心理自我”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

父母如果总向孩子灌输,我们是为了你,才凑合生活在一起。

那么孩子会因为愧疚感,而拒绝体验幸福,甚至扭曲自我。

还记得从《快乐男声》出道的歌手武艺吗?

他在某档综艺中说:

“我经常半夜,被爸妈的吵架声惊醒。

现在的我,不敢好好谈恋爱,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会继续上一代的悲剧。”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会因为把对彼此的恨转嫁到孩子身上,让无辜的孩子从小经历被抛弃的痛苦。

宁波机场,2岁孩子独自逗留在候机楼,哭得撕心裂肺。

民警为了帮孩子找父母,调取了监控。

画面显示,孩子父母发生争吵后,竟然丢下孩子就离开了。

谁都没有回头找孩子。

直到半夜,民警都无法拨通父母的手机号码。

父母有矛盾也属正常,可孩子做错了什么?

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弗洛伊德说,人的童年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有的父母,为了让伴侣服软,把孩子当成威胁对方的筹码

就像新闻中的父母一样,奉行着“你不管,我也不管”政策。

孩子却会在这种“博弈”中,内化被抛弃的创伤体验

长大后,他们可能为了得到爱,而讨好任何人;或是为了回避伤害,而拒绝所有人。

变得极端又敏感。

父母制造“苦情紧张”

给孩子套上情感枷锁

综艺《放学后》,有一个做印刷工人的妈妈。

因为不想再让孩子吃没文化的亏,就逼着四年级的女儿使劲学习。

女儿压力大,向妈妈哭诉。妈妈却无视女儿的情绪需求,打起了“苦情牌”:

“妈妈辛辛苦苦就是为了供你,让你有出息,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与“父母为了你砸锅卖铁”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起之前有人吐槽。

小学生写作文,刻画“妈妈的好”,出奇地同质化。

大体离不开这三个语境:

我发烧;

雪天妈妈背我去看病;

妈妈一直摔跤。

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也值得注意和反思:

为什么孩子会无意识“苦”化父母的付出?

因为太多父母喜欢用“诉苦”的方式给孩子制造亏欠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圆桌派》说:

苦情文化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它的底层逻辑是,谁弱谁有理。

父母通过弱势地位的塑造,让周围人同情自己,以此在孩子面前获得话语权,然后一步步走向绝对的控制地位。

本质上,这是父母紧张孩子“不听话”,“不受控”,而衍生出的套在孩子身上的情感枷锁。

——我做得这么好,你还不爱我,你不是一个好孩子!

在这种“苦情紧张”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往往有很深不配得感。

海灵格说,孩子对父母是有自我牺牲精神的。

对他们来说,通过受苦和父母连结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债主,逼孩子“还债”。

亲情关系变得像“债主”“债务人”一般紧张。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父母紧张爱抱怨

孩子无助攻击性强

豆瓣上有个帖子,“家庭紧张的关系,让我每天都胆颤心惊。”

网友说,我的父亲懒惰,什么都不愿意做。别人只要稍微与他的意愿有偏差,就开始破口大骂。

我现在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心理脆弱敏感,别人表情稍有不对,都会引起我的恐惧,

不敢走进婚姻生活,这一切都是我的家庭氛围造成的。

孩子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

至于倾向哪一边,父母往往是最根本的“责任人”。

心穷的父母,养不出“富”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家里有个爱抱怨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一个女孩回答说,和妈妈一起出门前,我只是换衣服慢了几分钟,回来后,她一直说活着没意思,要搬出去住。

或许是受她影响,我现在特别喜欢抱怨别人,感觉自己太负能量了。

有的父母,不会解决问题,却会放大问题。

一点小事儿,就好像天塌了一样。

看到一个读者的留言:

小时候因为打碎一只碗,被父母骂一整晚。

长大后即便没有人指责,也会因为不小心摔碎玻璃杯,用两小时平复心情。

很多孩子,都有“破碎”阴影

长大后拼命逃离父母。

却发现,距离再远,也逃不开父母那根无形的精神脐带。

当孩子犯错,父母指责、抱怨甚至打骂,本质上是因为自身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无能,也紧张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

于是,他们会用权威来掩盖矛盾。

很多人关于童年的负面回忆,就是害怕犯错。

因为每次犯错,父母就会脱口而出:

“我怎么教你的?我跟没跟你说过?”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错了你不能怨我,因为我已经告诉你了。

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帮孩子分析问题,而是和孩子划分对错责任。

可责任推得越干净,就越证明,他们自身的无力。

而且,类似的话说多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也就磨没了。

当“家不是港湾,更不是退路”,孩子的内心会渐渐筑起防御的高墙。

成年后,活像一只刺猬。充满攻击性的外表下,藏着脆弱的内心。

有句话说,父母最大的失败不是平庸,而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如果做不了孩子的保护伞,至少不要做他们前进的绊脚石。

如果提供不了情绪价值,至少不要一次次地去触碰孩子的伤疤。

松弛的家庭,松弛的孩子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指出,父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

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自信松弛,就要给孩子营造的这样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正向的引导。

那么,“松弛”的养娃方式是怎样的?

我想到了谷爱凌的妈妈,谷燕。

她的教育理念,就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她从不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

谷燕在采访中说,孩子长大不用感谢我,她不欠我的。

父母子女之间,不是给予索取,而是互相拥抱成就。

她不会用自己的辛苦,去捆绑孩子的人生。

其次,她能够承接孩子的无助。

谷爱凌小时候的视频,有两个片段,让我红了眼眶。

一是,谷爱凌做空中翻转时出现意外,摔倒导致短暂性失忆。

谷爱凌哭着问妈妈,我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妈妈没有慌乱紧张,而是抚摸着孩子的头,沉静的询问孩子的状况。

二是,谷爱凌在比赛前夜发烧到40度,崩溃大哭。

妈妈温柔地抱着她,安抚她的情绪,共情她的感受。

面对孩子抛来的“巨大焦虑”,她没有拒绝和推卸,而是尽可能的帮孩子做疏导。

她允许孩子无助,也有力量化解孩子的无助。

还有,她尊重孩子的选择。

教育不是投资,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我不那么在乎孩子一时的成绩好坏,也不需要孩子成为父母的骄傲,而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高烧40度的谷爱凌,执意带病上场。

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却没有用自己的意志阻拦孩子。

有人说,不是谷爱凌太少,而是谷妈妈凤毛麟角。

“我让爱凌不要成为完人。”

她的松弛教育,让孩子拥有了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也让她体验到了更为丰富的人生。

精神分析学家比昂说:

传递焦虑的,是关系问题的制造者;

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

我们自身的情绪,会影响、传递给孩子。

而给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前提是,放轻松,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他的爱。

同时,我也想对孩子们说,原生家庭只是你的人生脚本,而非剧本。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父母也是如此。

你需要找到,并打开那个能够聆听、满足、完整、接纳自己的按钮。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爱与自由,看见那个松弛且有力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