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铁骑:外强中干,二战日本89式坦克解密

2019-06-20   军史解密

二战期间,日本算不上是坦克大国,只相当于苏联坦克的年产量,虽然日本坦克的性能也不算先进。但是,在远东战区日本89式坦克却可以持强凌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号称“东亚无敌手”,成为肆虐东亚各国的急先锋。

1927年12月,日军陆军技术本部计划同时开发轻型和重型坦克,在1928年4月的技术本部会议上,决定研制重量不超过10吨的轻型坦克。

1929年4月,大阪陆军兵工厂接受了样车生产任务。作为轻型坦克,弟二辆样车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得到认可。这一年是日本皇室纪元的2589年,所以在当年10月该样车被命名为“89式轻型坦克”。

89式轻型坦克试生产后主要装备千叶的陆军步兵学校的坦克教导队和久留米的第一坦克大队。部队根据使用情况,提出了对主要部位予以强化,提高越壕能力的意见。但满足这些要求使坦克的自重超过了11.5吨,89式坦克进入到中型坦克的行列(当时日本的标准),名称也相应改为89式中型坦克。

完善后的89式中型坦克的全重12.7吨,全长4.5米,宽2.15米,高2.2米、车底距地高35厘米,装甲厚度为10—17毫米,采用日本钢铁公司室兰钢铁厂生产的17毫米镍铬钢板。根据设计要求,89式坦克主要用于替换法国的雷诺甲和雷诺乙坦克,所以最初为其配备的火力是57毫米的坦克炮。后来为了有效支援步兵作战,改装90式57毫米短炮管坦克炮。这种火炮由陆军步兵在1926年5月设计,当年4月由大阪陆军兵工厂试制,同年10月完成后又经过修改和重新试制,1950年4月才正式定型。其炮弹的装药量为2580克,初速为每秒550米,最大射程为5700米。坦克的辅助火力则是两挺91式6.5毫米车载机枪。

装甲采用室兰钢铁厂生产的镍铬防弹钢板。当时,室兰钢铁厂还没有大型轧钢设备,都是将钢锭从海上运至北九州工业区,在东海钢铁公司轧制后再运回室兰,通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炮塔和车身的防弹钢板力柳接、炮塔部位和车身的装甲厚度在10-17毫米之间。

坦克的动力则是在奔驰航空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的轮输出功率为118马力的串联式6汽缸液冷汽,由发动机、动力舱位于坦克后部。

1935年7月气冷式柴,由发动机开始安装在坦克上以后、原先采用液冷式汽油发动机的坦克就被称为89甲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仍然由大阪陆军兵工厂试制。主要制造工作由三菱重工的大井制作所(后改为东京制作所)的丸子工厂承担。在1930-1935年期间共生产了220辆。

日本陆军不久就意识到,汽油发动机有不少缺,随着日本陆军不断推进机械化,对缺乏石油资源的日本来说,节约燃料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日本陆军遂决定采用热效率高、省油、燃点也较高的柴油发动机。

1933年陆军技术本部委托三菱重工研制柴油发动机,次年,装备A-66120VD柴油发动机的89式坦克,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耐寒试验。1934年装各该发动机的同年7月在千叶坦克2团训练部进行最终试验后,便被命名力89式乙中型坦克。

89式乙中型坦克其最大特征是三菱公司提供的额定输出功率为120马力的A6120VD气冷柴油发动机,转速1200转/分,当转速力2000转/分时,其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35马力。其主燃料箱的储由量100升,辅助燃料箱也有70升,最大行程可达170公里。

此外,89式乙型坦克与甲型坦克在外观上有一些区别。首先,旋转炮塔的圆柱形车顶盖带有铰链并且前后开口;坦克前首上装甲由两大块改为带倾角的整块平面结构;坦克的驾驶室从左侧改到了右侧,同时车载机枪也改到了左面。另外在前装甲的右侧驾驶员舱口处装了一个带了望孔的单开口防弹遮板。

乙型坦克的主炮与甲型坦克一样。其辅助机枪是2挺东京陆军兵工厂生产的7.5毫米车载机枪,采用30发底卸式弹夹,射速为每分钟500发。该坦克一共生产了184辆,直到1938年3月97式中型坦克配各部队以前,它始终是日本陆军的主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