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战”和“闪电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秘诀

2020-02-08   军史解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我国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被推举为蒙古帝国大汗以后, 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 东括几乎整个东亚, 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并形成深刻的军事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迂回, 乃是进攻部队避开敌之整个防御体系, 向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远距离机动而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 是战略追击的最高阶段。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谋攻篇》就有“十则围之”的论述。瑞士军事家若米尼也曾指出,一些伟大军事统帅,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秘密就在于,善于“集中他的主力迁回攻击敌人的一翼”。他确信,如果在战略上采用这一原则,那就发现了全部战争科学的钥匙。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黑鞑事略笺证》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 络之马上, 随母出入。三岁, 以索维之鞍, 俾手有所执, 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及其长也, 四时业田猎。”可见, 蒙古人把围猎中的技艺运用到战争中。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郭答日:“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郭氏提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迁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显身手,付诸实施。

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 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 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 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纵深大胆穿插、分割, 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 四面包围敌人, 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成吉思汗在与花剌子模军的战争中, 主要采取了迂回、诱敌、攻坚、追击之战略。首要的就是迂回。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西征军主力, 从花剌子模国北方通过600公里的吉西尔库姆沙漠, 出其不意地迂回至摩诃莫大本营———撒麻耳干的背后, 对其形成了包围。成吉思汗这一着儿, 使花剌子模军成了瓮中之鳖了。此外, 在当时蒙古军与金军的军力对比中, 虽然, 在总体上双方可谓势均力敌, 但在局部上, 蒙古军则处于劣势。不过, 蒙古军却能巧施以实避虚, 声东击西之战术, 变劣势为优势而最终取得了大迂回战略的胜利。

成吉思汗没有因为迂回作战而忽略速度, 相反他率领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 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闪电战的要点是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仗,绝大部分仗都是进攻战,一般都用的是大胆奇袭、突袭和奔袭的战法。他一贯主张用兵神速,利用神速机动,发起大胆、冒险的进攻,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在出敌不意的时间、地点以出敌不意的兵力、兵器、速度和战法,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敌人彻底歼灭。

蒙古骑兵速度惊人,成吉思汗发挥了这一特长,将它当作战争中最好最快的进攻武器,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类似坦克部队那样强大的冲击威力和类似机械化部队那样快速机动的能力。

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 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 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利牙和波兰,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这个农业时代的闪击战足可以与二战时德国的闪击战媲美。因此说, 成吉思汗在他一生征战过程中, 成功实践了大迂回战略, 同时他也是“兵贵神速”的指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