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成就了我国古代诗坛一个个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更是为后代传下了无数绚丽的诗篇。当然也有个别诗人,在当时名气不大,且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所作的诗,也仅传下来一首。但并不影响它永载史册。如金昌绪的《春怨》。
据记载,金昌绪是唐代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生平已不可考。《春怨》是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主要是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全诗意蕴深刻,构思巧妙,独具特色,历来深受世人所称道。
如《贵耳集》说:“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又如《唐诗笺注》:“此诗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由此可见,《春怨》这首诗成为千古名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不无道理。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一看金昌绪的这首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首句“打起黄莺儿”,即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相信看到这句诗,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黄莺是报春鸟,应该讨人欢喜才对,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要赶走它呢?这便是金昌绪构思上的巧妙,看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的一句,实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寻求答案的想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亦如此。宋代严羽便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又说:“发断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金昌绪这首诗的发句,便是其中典范。紧接着的次句“莫教枝上啼”,便是对首句“打起黄莺儿”的解释,即不想让它在那里鸣叫。
那么又会有一个疑问了,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应该是悦耳动听的,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不想它叫呢?这又会让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答案。这便是金昌绪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实际上它四句诗,只是在说一件事,却不一语道破,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第三句“啼时惊妾梦”,你看诗人在这里仍然没有道出具体原因,只是说会惊破女主人公的梦。这不禁让人再次产生疑问,她为什么怕黄莺儿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又是什么梦呢?最后“不得到辽西”,诗人终于给出了答案,即如果梦被惊醒,就到不了辽西,到不了辽西,也就见不了远征辽西的丈夫。
可见这首诗环环相扣,确实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这里的“辽西”,是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它也是当时女主人公的丈夫所去的征戍之地。在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她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其怨情的沉重和凄惋可想而知。
综观金昌绪的这首诗,除了构思巧妙之外,无疑它的意蕴也极其深刻,毕竟作为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因此他的这首诗,成为千古名作,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原因就很明朗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