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思小妞,阅读第一专栏作者 编辑 | Vivi
春节开始进入倒计时了,在这个阖家幸福的时刻,恕家有学龄娃的老母亲无法感受到幸福。
低学龄娃的爹妈日子可能还好一些,带孩子吃吃喝喝、报个旅游团打发时间;高年级娃的老母亲真心没有这份闲心。说好的寒假吃喝玩乐,最后都变成了补课弯道超车。寒假又名“第三学期”,早已是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报班就像买面膜,买回来也不见得用,用了也不见得皮肤就能变好,但不买是肯定不肯认命。咱也是花钱买心安啊!
不过,花钱也许能买到暂时的心安,但能不能买到成绩提升还真不好说。至少,《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教育这件事上,花钱越多、学校越好也许对娃会造成伤害。
刚看到这个说法时,我有种灵魂被暴击一万点的感觉。老母亲包舍不得买了,就为了省下钱给孩子在教育上多投资一点、将来能进个好学校、奔个前程、有个好生活。这时,你告诉我,这些可能会让娃很受伤?!
带着怒火,读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这位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写出红遍全球的畅销书《异类》——的大作,让我这位长期浸淫在各种育儿书的老母亲读完后居然滋生出一种“跪感”,他提出了“倒U曲线”和“补偿性学习”这两个概念,实在是醍醐灌顶。
01.养娃的两大误区:花钱越多越好、学校越牛越好
“倒U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属于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马尔科姆由此衍生出了父母财富与教育难度相关倒U曲线,它所要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当超过某一点时,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
通常,我们认为在教育这件事上,富裕家庭一定比贫困家庭更有优势、给教育的投资越多、孩子越容易成才。作者根据科学调研发现,并非如此。
根据书中调研显示,当父母财产少于75000美元时,你可以毫无压力地对孩子说:孩子,这个我们买不起。当你的财产大于75000美元,你开着保时捷,妈妈开着玛莎拉蒂,你就无法对孩子说:我们不能买给你这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子女将变成一件很难的事,你要先树立一套价值观,并运用到你和孩子之间,向他解释我为什么不能买给你。这无疑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图选自《逆转》
育儿中的倒U曲线图包括三个部分,左半部分表明做得更多,或者拥有更多财富,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平坦的中间部分,则表示做的多,并不能改变什么;右半部分,表示做得更多,或者拥有更多的财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教育中的倒U曲线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作业时长与成绩的相关性。
《教育心理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西班牙心理学家Javier Suarez-Alvarez针对7,725名、平均年龄14岁、男女都有的西班牙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如果老师每天有规律地布置家庭作业,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要高出50分,所以:
- 家庭作业的意义是没有争议的;
- 每天1个小时的作业量才是最高效的;
- 当每天作业量在70-90分钟之间时,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只会有很小一点点提升;
- 如果每天作业到了90分钟以上,成绩就反而会下降一些。
另外,在择校、选专业方面,倒U曲线也很有说服力。通常,在选择学校时,大部分父母会告诉孩子,让他们尽量去上那些最好的学校、去读理工专业。因为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精英校是一个“大池塘”,这里的机会更多、环境更好、前途更光明。
但精英学校对尖子生来说是一片宏伟天地,对尖子生以外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困境。原因有二:
第一,在班级里,孩子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知会塑造他处理挑战、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这种意志是动机和信心的关键因素。
第二,决定孩子是否可以拿到科学学位的关键并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在你的班级中,你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有多聪明。
书中给出了详实的证据,数据显示在麻省理工、哈佛这样的牛校中,每年都会有1/3的“差等生”换专业或对学业丧失兴趣,而这些差等生的成绩绩点在普校里又处于中上游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可以继续在学业中有所作为的,而由于处于在“大池塘”里,导致他们对自己丧失了自信,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业或者转专业。
在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刚开始学的是科学、技术和数学(即众所周知的STEM)学科,结果很多学生在第一年或者第二年就放弃了,大部分想要成为STEM领域专家的学生最终都转去读那些相对容易的非理工专业。
所以,该书提倡的观点是:家长应该对牛校的迷恋保持多一些理性,考虑一下让孩子去做“小池塘里的大鱼”的可能性,而非一味往大池塘里钻。因为,做好学校的普通生/差等生有极高概率会让孩子放弃自己原本喜欢的专长;而让孩子做小鱼塘里的大鱼——比如非牛校的优等生,反而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资源和帮助,会激发出他们优势和持久做一项专长的动力。
当然,书中也特意做了申明,这里的“小池塘”不是指那些不好的学校,它们也是好学校,只是非顶级的牛校。书中举出的实例是本科排名第十的杜克大学和排名六十左右的马里兰大学这种差距(根据2019 U.S. News排名)。
理解倒U曲线,能警醒家长不要陷入“更多、更贵代表更好”的陷进。此外,书中提出的“补偿性学习”则让家长可以更加正向看待孩子的劣势。
02.以弱胜强的“补偿性学习”最常被家长忽略
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短板,多数时候,我们把这些短板当作是“问题”,但书中提到出了“补偿性学习”能力,建议家长不妨把短板视作反败为胜的机会、取得成功的阶梯。能做到这点取决于两步:
第一,放下对“劣势”的旧思维,重新去思考能力与弱点的真正内涵。
弱点、劣势是否完全一无是处?好的能力能否从中练就?劣势在我们变得更好、取得成功的路上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第二,从劣势中升华出优势。
在这两点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非美国大律师大卫·博伊斯(David Boies)莫属。
大卫被誉为华尔街的王牌律师,曾获美国律师协会颁发的最高荣誉“ABA勋章”(ABAMedal),并在2010年入选《时代》(Time)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他最引起轰动的事件是当年在起诉微软公司垄断案时在现场把比尔.盖茨盘问到焦头烂额,令微软差点面临被拆分的危局。可这样一位王牌大律师,从出身到能力真的都是平平无奇、甚至还有“缺陷”。
大卫从小在伊利诺伊州乡下的一个农场长大,有四个兄弟姐妹,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师,儿时的大卫·博伊斯平庸到连“正常”都算不上,因为他患有阅读障碍,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高中毕业时成绩很差的他也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早早在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偶然一次,妻子带回社区大学的一些宣传资料,让他记起自己曾对法律着迷,于是他决定申请法学院试试看。这绝对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决定。因为读法学院意味着要阅读大量的案例,以及学术分析资料,这对患有阅读障碍的大卫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他究竟是如何完成学业并成为世界顶尖律师的呢?
他通过自己的劣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当他坐在了法学院的教室里,其他人奋力做笔记的时候,他把听到的东西都记了下来。其次,面对大量文件,他会去找那些重大案件的总结,这些总结提炼出了美国最高法院对案件的观点,内容不过一两页,通过这个方法他让自己跟上学习进度。
此外,虽然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和说话者(因为词汇量很有限),但他却成了一个很好的听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也是“形势所迫”,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保持高度专注、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这样才能记住妈妈给他念的内容。(第一步:正向思考劣势,不将其仅仅看作是缺陷。)
大卫曾在采访中表示,“听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我要学会听,因为这是对我有效的唯一学习方式。”
大卫先从一所小型的私立学校修了几门法学课开始,申请到西北大学法学院,然后又转学去了全美最顶尖的耶鲁法学院。毕业后,他没有像常规律师那样,选择去公司、律所当律师——那意味着每天要大量阅读堆成山的文件,并且还要精准理解;而是选择成为一名诉讼律师,继续从自己的劣势入手,找到优势来发挥自己的工作。
比如,他在盘问证人时,因为表达有限,反而练就了他超强的观察力,他不会错过证人发言的任何细微变化、措辞的微妙之处,然后从这些细微变化入手探寻下去、直到击中要害。
再比如,因为他的词汇表达有限,这使得他和以往那些擅用“大词”、“长句”表达的“正统”律师不同,大卫能够直取案件本质、以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现场的人迅速理解。(第二步,从劣势中升华出优势。)
显然,大卫没有选择让阅读障碍症成为自己一辈子的缺陷,而是将它变成了改变的机会。这就是以弱胜强的补偿性学习者的思维,它有两层意思: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劣势可能是优势。
有一次我去接孩子,听到一位家长和老师抱怨自己的孩子对数字不敏感,担心以后学不好数理化。老师的回答是,未必学不好。正因为对数字不敏感,所以在遇到时才要让孩子养成多看几遍、多算几次、多观察的习惯。多看多算可以确保准确不出错、多观察则更容易让孩子静下心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我们只有改变对孩子劣势的看法,孩子才有机会利用、优化自己的劣势。
《逆转》这本书,开篇讲述了大卫(David)和歌利亚(Goliath)的故事。大卫是个身材瘦小的牧羊人,歌利亚是一位身型巨大的勇士,在一对一对抗中战无不胜。但是在这次决斗中,歌利亚因为身型过于巨大反而无法快速移动,而身矮小的大卫利用自己移动快速和可以远距离投石攻击的特点,最终战胜了歌利亚。
这个故事是对过犹不及——倒U曲线、反败为胜——将劣势升华为优势,最好的诠释。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说过:“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而我相信,懂得过犹不及和利用好自己的劣势,能够极大增加让这种“可能性”的概率。
* 作者:思小妞,坐标美国,育有一子,独立撰稿人;已出版《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即学即用:职场新人通关密码》、《焦虑突围: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
39岁姚晨崩溃大哭:有多少中国女孩毁于原生家庭?
从昔日女强人到全职妈妈,“爱是陪伴”这碗毒鸡汤却让她患上重度抑郁症……
看完犹太、西班牙、美国三个博士家庭的“陪读秘籍”,我终于不再“吼”娃做作业!